非遗 | 国家项目介绍:无锡留青竹刻


无锡竹刻,江南竹文化的精华

竹,自宋代以来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足见古人对竹的喜爱。

竹刻艺术由实用竹制品脱胎而来,以文人雅士、书画艺术家为主要受众,凡若镇纸、臂搁、扇骨、挂屏、台屏、笔筒、香筒、抱对等等,以清淡雅致、天然本色渲染文化氛围,寄寓超逸高迈的传统文化情操。

明代张希黄留青浅刻山水笔筒,是迄今传世最早的无锡名家竹刻。1914年,无锡竹刻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带板竹刻获三等奖。

无锡竹刻艺坊“双契轩”名扬江、浙、沪。创办人张瑞芝早年学艺于沪上,师从周之礼,随后在上海开办“慨吾庐”印社,为名门宅园雕刻碑石书帖、板对匾额,颇具声誉,与吴昌硕、张大千等书画名家过从甚密,授艺予内弟支慈庵和长女张契之。“一·二八”事变后,举家回到故乡无锡,在复兴路开办“双契轩”艺坊,由国民党元老无锡人吴稚晖题写篆书坊额。不久,支慈庵返居上海,以竹刻为业。《中国美术全集·竹刻总论》:“十九世纪中叶,竹刻艺术实每况愈下,直至本世纪初金西崖、支慈庵先生出,竹刻始又有新的发展。”

张契之与父、舅齐名,业界称之为“两把半刀”,王世襄《竹刻艺术》称她为“近代少有的女竹刻家”。她10岁随父学艺,14岁已能独立创作,青年时期加入中国女子书画会,竹刻作品参加上海女子书画展和南京的书画展。她曾随父拜访张大千、经亨颐、吴湖帆、江寒汀等名家,请他们在竹上挥毫留下书画墨宝,然后再雕刻,技艺渐入佳境。

清末民初,书画界钟情金石碑版。张瑞芝、张契之父女以金石文字、泉币瓦当、铜镜鼎彝为题材,刻制扇骨、臂搁等,将金石的残缺锈蚀之状表现得惟妙惟肖,苍劲古朴,深受藏家喜爱。1950年后,张契之潜心研究明清以来嘉定、金陵两大竹刻流派,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圆雕等竹刻技艺融会一手,创作了《梅竹》扇骨、《雨后春笋》挂屏、《太湖鱼米乡》插屏等精品。1972年,张契之的《梅兰竹菊》书镇和胡瑞康(已故)的《青蛙》圆雕竹刻等作品,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无锡竹刻以刀代笔,似在绢帛宣纸上挥毫,纵横自如,是竹上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融书画、诗文、印章为一体,风雅绝俗,充溢着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书卷气和金石味,诗意盎然。

2008年6月,无锡留青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名册

—END—


文化梁溪

传播优秀文化

弘扬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