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70年歌声回荡


时代之音

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到激荡人心的改革开放,从战争时期的英雄到新时代的年轻人,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火热的现实映照在似火的歌声里:7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到生产生活一线,创作出一首首生发于心底的歌词、一曲曲优美动人的旋律,这些歌曲题材各异、主题多样、风格多元,既充满昂扬斗志,又饱含家国情怀;既反映了战争年月的艰苦卓绝,又歌颂了和平时代的建设奋斗,唱响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时代最强音。


歌声回荡

我们特从中遴选出70首歌曲,为读者呈现其独运匠心的旋律中吟唱出的时代风神,饱含情感的歌词中抒发的人民心声,充满个性的演唱中蕴含的共通情怀。时光流转、音符跳跃,不变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艺术记录时代精神的担当。

70年,歌声回荡,中国人民一路前进一路歌。



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

熟悉的旋律演绎时代的乐章

1949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标志着长期被国民党政府隔绝的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全国文学艺术界人士胜利会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运而生。

上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音乐工作者在对生活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国人民乐观向上、积极奋发等精神风貌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样为新中国、为志愿军战士歌唱的颂歌,也有作曲家通过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创作而成的《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等曲调朴实清新、节奏活泼、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与此同时,少儿歌曲同样发展迅速,《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内容丰富、异彩纷呈,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们的四十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艺晚会现场,

众多老艺术家登台唱响祖国颂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长征组歌》、歌剧《江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大型舞台艺术作品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大量歌唱生活、展现人民团结一致的歌曲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民歌创作方面,创作者继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量采风活动,收集丰富的民族和民间素材,创作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赞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大批优秀音乐人相继成长起来,人们逐渐开始将情感诉求谱成歌曲进行传唱,从《祝酒歌》到《乡恋》,从《军港之夜》到《鼓浪屿之波》都留下了鲜明的时代记忆,成为不朽的经典。

新世纪来临后,无论是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后全国人民心声的《天路》,还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首委婉抒情的《我和你》,新时代的音乐人通过更丰富的音乐语言、更先进的编曲配器方式,用动人的旋律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每个时代都有能见证岁月变迁的歌声,这些歌曲承载着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一代代音乐人为时代抒情、为人民放歌的艺术追求,用活跃的音符、强劲的节拍、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演绎,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音。

不忘初心 / 牢记使命

如果以代际为线索进行梳理,展现的是中国音乐创作与时代同呼吸、共步伐的发展变化,那么,对歌词中关键词的统计总结,则呈现出时光流转中中国音乐人不变的情怀与牵挂。

显而易见,“祖国”“中国”“中华”是70首歌曲的歌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高频词“妈妈”“母亲”也是人们对祖国的亲切称呼,“亲爱”“我爱你”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告白,“歌唱”“歌声”则是表达“幸福”、沐浴“春天”、展现“美丽”“生活”的途径与手段。这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高频词代表着创作者的心声,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他们始终心系祖国,与祖国在一起、与人民在一起。

“前进”也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语,两个字浓缩着党带领中国人民70年风雨兼程的奋斗史。“太阳”“英雄”“革命”“胜利”,新中国的脚步从血与火的艰苦卓绝中走来,“故乡”“家乡”“长江”“长城”“黄河”“土地”“草原”“田野”“北京”,中国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建设家园,让祖国的山河大地面貌一新,“父老乡亲”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此外,“少年”也是一个比较醒目的关键词,少年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与高频词中的“花儿”“远方”呼应。可见,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月还是和平建设的时代,中国音乐人、中国音乐始终怀着创造未来的豪情、渴望明天的希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这些跨越时空的歌曲至今依然经典,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创作者的艺术天赋、也有演唱者的动人演绎,但更不能忽略的是,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紧扣时代脉搏,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歌唱,高度契合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需要。

人民始终是文艺创作的源头,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优秀的音乐作品从不脱离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为人民服务文艺艺术工作者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涌现出新的事物、新的人物、新的事迹,取得了新的进步、新的成就,需要新的音乐来反映、记录和讴歌。生活方式、节奏等的变化,赋予人们新的见闻、新的感受,自然而然地需要以新的音乐抒发新的感情、传达新的思想,也渴望在新的音乐中寻求共鸣。人们总是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或者在歌词中捕捉到新鲜语汇和新生事物。因此,音乐从来就不是静态和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流淌在时间之中的。

优秀的音乐家应当和人民同心同向、与时代同频共振,创作、演绎时代新声。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艺术家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良知的作品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上我们列出的作曲家、词作家是众多音乐工作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名字或熟悉或陌生,但他们的作品镌刻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上。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就必须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探寻人民群众的需要;要扎根人民,就必须发自内心地热爱人民群众,培养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入得深、扎得久。

70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传播途径更加立体全面,艺术创作条件也更加先进高效,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许从未改变。昨天的新作品正是今天的老作品,今天的文艺工作者要为未来积累经典之作,使艺术之树常青。艺术只有与人民同在,才能获得无穷力量、焕发蓬勃生机。

文章转载自中国文化报

—END—


文化梁溪

传播优秀文化

弘扬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