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书法经典,永远不过时!

我们知道,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上,初民的线条表现力便很强了。从审美的角度说,这一类漂亮的线条已经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胎儿——书法艺术。


汉字产生后,线条的随意性便由线条的组织性来约束和替代,线条在按照字形去组织字的同时还要“好看”。其中的潜在意识,正是书法艺术美感的渐积过程。



行书之名最早出于《晋书·卫恒传》。“行”本出于甲骨文、金文的路径相交之形,后引申出行走、移动、流动等义。故“行书”之名即体现其书写时有如行云流水,通畅顺利,字里行间表现出流动形态的特征。



明朝丰坊《书诀》说:“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行云流水,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点出运笔节奏轻松自然,连贯不断,藉由点画牵丝与使转的流动感,揭露出楷、隶、篆严谨的书体不易显现的内在关联,发挥书写者跌荡的情意。

     

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最著名当属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被宋代米芾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请将手机横过来欣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天下第二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


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


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是一幅将人的心境、诗的意味、书的形式和谐统一,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妙手偶得,无意于佳乃佳。



通篇书写随着伤感情绪的激增,字体前小后大,笔姿从细到粗,墨色始淡终浓,节奏缓起渐快,直到后一首诗,越写越奔放,如滔滔江河,不可抑制,作者贬谪黄州后的抑郁失意之情和全部伤感、哀愁,泻于毫端。


此书以宋人惯用的手卷形式写出,刚柔相济,以柔寓刚,外韧内强,纤拙适中,寓忧患之意于点画使转之中,但沉郁又不失旷达。气势连贯,整体感很强。


给人以巨大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无怪乎亲眼见过苏东坡此帖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宋代另一大书家黄庭坚眼睛一亮,拍案叫绝,他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后人甚至称其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

     

其他行书欣赏 
       

▲王珣《伯远帖》


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董其昌称之为“尤物”。

▲王献之《地黄汤帖》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却是事实。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欧阳询书《千字文》,见于著录的共有三本:一为蔡襄题识过的《草书千字文》,一为南宋初期扬无咎藏的《楷书千字文》,一为现存的这本千字文。


帖后仅存王诜跋:“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   


▲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赵孟頫《归去来辞》


赵孟頫《归去来辞》,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作。行书,纸本长卷,纵46.7厘米,横453.5厘米。共48行,行10字左右。


藏上海博物馆。卷前有其弟所绘陶潜像一幅并有题记,并盖有“古鉴阁中铭心绝品”、“经协久远期无限”、“韵篁馆赏图书“和“秦文钤”等印。该帖为中期作品,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