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
顾恺之
345-406
中国第一位大画家,山水画的创始者,书法家,诗人,书画理论家。被后世尊为“画圣”。
人物介绍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我国绘画史上最早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像一颗熠熠发光的明星,千百年来照耀着祖国的画坛,令世界瞩目。他是国人的骄傲,更是无锡人的骄傲。

顾恺之生于士族。他的五世祖顾雍做过三国时东吴丞相;祖父毗,康帝时为散骑常侍,迁光禄卿;父亲悦之,字君叔,做过无锡县令、扬州别驾,官至尚书右丞。所以顾恺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还特地请了当时的名画家卫协当他的老师。由于顾恺之聪明好学,加上家庭条件优越他在青年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绘画才能。

晋兴宁二年(364),高僧慧力在建康(今南京)城南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瓦官寺。开寺那天,举办盛大的香会,并邀请当地的士大夫前去击鼓鸣钟。仪式结束后,寺僧拿出功德簿请士大夫们疏注捐款,其中没有一人超过十万钱。轮到顾恺之捐款时,他拿起功德簿大笔一挥,认捐一百万。寺僧认为顾恺之大概是开玩笑,因为知道他并不是大富之人。寺僧对他说,你还是把这数字勾了吧。顾恺之却说,他是认真的,只要寺里为他准备一所殿堂,留一面空白的墙壁。以后,顾恺之在殿堂里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在墙上画了一尊维摩诘像。顾恺之对寺僧说:“凡是要来礼佛观画的,第一天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施舍五万,第三天不论多少。”第一天殿门开后,人们看到墙上佛像。消息传开后,人们争先恐后前来观看,募集的捐款很快就达到一百万。四百年后,唐代诗人杜甫还亲眼目睹了该画,尽管色泽消退,但生动不减。维摩诘画像所表现的“清赢示病之容,隐几难言之状”,仍令人惊叹不已。杜甫说这话:“神妙独难忘”。

瓦官寺的维摩诘像使顾恺之名声大振。晋太和元年(366),大司马桓温聘顾恺之为参军。参军是相当于后来幕僚一类的职务,虽没有多大权力,但顾恺之跟着桓温到了江苏北部、山东、河南等地,领略了中原及齐鲁的山川风物,这对顾恺之的创作大有裨益。

咸安二年(372)桓温病故,顾恺之十分伤感。他虽然在政治上失去靠山,不再做官。但谢安对他十分器重。《晋书·顾恺之本传》说:“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自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所以,谢安对顾恺之的创作是很支持的。谢安淝水之战击溃了前秦苻坚的大军,保护了江南的安定和先进的经济文化。顾恺之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晋太元十七年(392)顾恺之的好友殷仲堪担任荆州、盖州、宁州的军政长官,又一次聘请顾恺之任参军,给了顾恺之游历荆州、会稽等地的机会,同样地他于这些经历中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创作源泉。他从会稽归来,有人问他那里的山川,他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表现了他突出的文学描写能力。

义熙初年晋安帝擢升他为散骑常侍,次年顾恺之卒于任上。

顾恺之的绘画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他被公认为中国画的开山之祖,“开百代画笔之宗”。如唐张怀瓘在《画断》中说:“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象人之妙,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也说:“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元代大书画家柯九思则说:“人称虎头为画中之圣,予又谓为画中之神,八百年来继此亦多矣,诚无有逾此者。”他们都给了顾恺之极高的评价。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来看,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可列出六七十种之多,而实际数量还要超过。顾恺之的人物画除释道画像,宗教壁画之外,大量的是古代仕女,名流肖像。后人评论他:意存笔先,神形兼备,画尽意在,笔迹周密,遒劲连绵;作为中国画最重要的线条,他画的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干净利索,运思精微,神妙无方。他奠定了中国绘画的基础。他也画过不少山水画,其中《雪霁望五老峰图》被推崇为山水画开创之作。此外还有不少飞鸟走兽为题材的杰作,因此他同样被看作中国花鸟画的远祖。

顾恺之的作品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俗语说:“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而壁画大有不及五百年之概。”所以绝大多数画作已经失传。目前尚能看到的仅有三种,一是《女史箴图》,现藏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二是《列女图》;三是《洛神赋图》。据专家研究,后二种是唐宋间的摹本。但无论怎样,这些画都已是稀世珍宝了。

顾恺之才气横溢,多才多艺。他不光绘画非常杰出,在文辞、书法、绘画理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勤于著述,著作颇多,见于记载约有九种。其中顾恺之文集多达二十卷,其他有顾恺之家传、启蒙记、启疑记、书赞语林、魏晋名臣画赞、《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可惜除后面三种外,均已失传。

从散见于《艺文类聚》等书的一些作品来看,他的文章文采斐然。如《观涛赋》:“临浙江以北眷,壮沧海之洪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并激波而扬涛。其中则有珊瑚明月,石帆瑶瑛,雕魿采介,特种奇名。崩峦填壑,倾堆渐隅,岑有积螺,岭有悬鱼。模兹涛之为体,亦崇广而宏浚。形无常而参神,期必来而知信。势刚凌以周威,质柔弱以协顺。”文字优美,气势磅礴,读了该赋,就仿佛置身于钱塘江畔,领略了江潮的壮观。再如《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短短二十字,概括了一年四季的特色,形象生动,不觉枯燥。

唐张怀瓘的《书断》说:“顾长康,亦善书。”但顾恺之的书法作品今天已无流传。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把《女史箴图》中顾恺之的书迹编入《戏鸿堂帖》中,作为一件独立的书法作品来欣赏。并说:“顾虎头画‘女史箴’并书,余刻其书于《戏鸿堂帖》,大类子敬(王献之)《洛神十三行》,亦似虞永兴(世南)意,永兴曾见之耳。”把顾恺之的书法与王献之、虞世南相提并论,说明董其昌对其的评价是很高的。《世说新语》中有一节说:“桓大司马每请长康与羊欣论书画,竟夕忘倦。”羊欣也是当时的书法大家,与其讨论书画,竟然通宵达旦,可见他们讨论得很投入,也很深入。上面提到的书赞语林应是顾恺之书法理论的著作。

我国的绘画理论在晋以前,还没有出现过长篇专著。到了晋代,才出现顾恺之等绘画理论家。《魏晋名臣画赞》应是他绘画理论的代表作,可惜也没有流传下来。从《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篇及散见于其他书籍中的言论来看,顾恺之的画论包括学理、技法、鉴赏、画评等多个方面。顾恺之认为,画家“必贵观于明识”,即画家要有多方面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作画时既要把握住对象的外形,更要注重内在的精神,“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他也强调技巧的重要性,要借鉴古人的技法,从临摹中体会前人的作画经验。他主张作画前要经过缜密构思,“巧密于精思”,讲究画面的布局,“若以临见妙裁,是达画之变也。”对画的鉴赏,他注重骨法、气势、神情、韵味等,达到“传神”的目的。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跟他的绘画作品一样,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写了一篇《筝赋》,就对人说:我这篇《筝赋》,可与嵇康的《琴赋》相比美,要如认为不比他的好,是因为我写得晚的缘故,若抛开这个成见,就会发现《筝赋》的高奇可贵了。虽则矜夸,却表现了顾恺之对自己作品的自豪。

檀道鸾的《续晋阳秋》中的一则记载更令人深思。顾恺之将自己珍爱的一些画封存在一只橱中,橱门上贴了封条,然后寄放在桓玄家中。桓玄从橱的背后将画取出,并把橱后的木板重新装好。当顾恺之去取时,虽然封条完好如初,画却都不见了。顾恺之跺着脚说:“唉,妙画通灵呀,已经变化去了,就像人登仙一样。”顾恺之当然不会愚昧到如此。因为他知道桓玄在当时个权倾朝野的人物,且贪婪残忍。顾恺之这样做,表面是“痴”,实在是“黠”,目的是明哲保身,更是为了可继续醉心于艺术。

从上面的一些记载,我们可基本了解顾恺之的为人和成就了。

作品集
顾恺之画的列女传(宋人摹本木刻)
洛神赋图卷(第二卷)
女史箴图
东晋 顾恺之(宋摹)洛神赋图绢本27
东晋 顾恺之 唐摹本 女史箴图卷24
东晋 顾恺之 会稽山图全卷纸本49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