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皋
孙继皋
1550-1610
无锡明代状元,名臣,官至吏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卒赠礼部尚书。
人物介绍

孙继皋,字以德,号柏潭,无锡双河人。历官至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卒后追赠礼部尚书。迁锡世祖乘四,讳士安,原居丹阳,明初迁无锡万安乡,后徙双河。他在《先儒林行状》中云:“吾孙世居邑双河,望梁溪城五里而遥。家本农也,系牒无传焉”。高祖士安迁无锡定居后,五传至孙继皋。士安生二子,长讳礼,次讳乐。礼生守益,名友谅,妻子陈氏。守益以医治痘疹出名,观察面色经脉,善断凶吉,人们称之为神医。守益生臣,字国英,别号雪窗,即孙继皋的父亲。生性安宁,寡言少语,但为人质朴,礼让于人。孙继皋追忆父亲时云:“吾父为人甚质,绝不解人间世有所设机锋械巧,亦绝不解有甘言便利,可欺可逝,勿羡勿援,颓然葛天无怀之遗也”。“不欲有一念欺人,一言忤人,一事先人”。父亲的言行深深影响了孙继皋。由于家境贫困,孙臣不得不放弃举子业,随父从医,不久也以医治痧痘而闻名乡里。孙臣原配刘氏,刘氏去世后,又娶了一位刘氏夫人,即继皋的生母。孙继皋童年时聪颖异常,举止动作,俨然如成人。乡亲们都十分喜欢他,送给他玩具,他就从袖子里拿出钱来付。如果别人不肯要钱,就归还玩具。“介然不苟,有分辨性之矣。”母贤惠达理,勤俭识礼,教子有方,犹如严师一般,经常勉励儿子刻苦学习。孙继皋四岁时,家里的人就开始教他一些短诗,早晚诵读。

孙继皋八岁入塾,就读于小河上谈恺御史府第“万备堂”。当时家里还是较穷,一天吃两顿饭,有时回到家里,看见锅里空着,他又去私塾,没有一点怨言。私塾离家一里多地,他坚持独自一个人行走,风雨无间,道路泥泞,仍勉力而行,往来于私塾与居家之间,一心以读书为重。十岁学习《尚书》,十三四岁师从于成先生,达十年之久。成先生寓居于蒋梦鹤家,蒋为江阴曹云亭长婿,曹云亭到无锡长婿家时,见孙继皋文章出众、品学兼优,便以三女相许。他父亲谦让不肯接受,但曹老先生一定坚持,最终确定下这门婚事。曹任职鸿胪寺,为仕宦之家,而孙继皋出身平民。常州知府施观民为培养人才,曾亲自到府属四县诸生中选拔学业优胜者到龙城书院亲自授教。孙继皋被选入,并称他为“龙城书院”之首。孙继皋19岁中秀才,娶曹氏为夫人。万历元年(1573)乡试中举,万历二年(1574)廷试,面对“问典学立政之要”的殿试命题,孙继皋侃侃而答。《廷对策》一文引经据典,见解独特,对致力学问与执掌政务、创建基业和守护好已有成就等策问,答对切实,博得明神宗朱翊钧的赞赏,在351名进士中擢一甲第一,状元及第,时年25岁。

孙继皋为官24年,在朝15年,为人诚实恭谨,温文尔雅。做事谨慎,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办事公正,持大体而不忽细行。他大魁天下后,先后官授翰林院编撰、唐藩正使、纂修会典官。以后又担任经筵讲官,每次打开书,皇上都赞赏他的仪表法度。担任礼部侍郎时,为皇长子讲课,按照太子典制,厘定各种仪规,使天下明白知晓,名分所属。万历八年(1580)孙继皋升授会试同考官,录取进士魏允中、顾宪成等人,成为顾的座师。万历十三年(1585),在主持浙江乡试中,又识拔了不少人才,录取冯烶、陶望龄、顾可奇等90人,不少后来都成为名臣。万历十四年(1586),孙继皋九年考察期满后,被晋升为右春坊右谕德;以后又起用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为礼部右侍郎。万历二十四年(1596),做了吏部尚书孙丕扬的助手。当时的孙丕扬德高望重,很少认同他人,然“独信重先生”。他对国家大事熟知深思,所有奏章,“一切疏请”,都是“旦上夕下,无壅情,无废事”。次年正月,转为吏部左侍郎,八月代理尚书。孙继皋四子孙源文追忆父亲在朝15年中,侍从天子到郊外祭祀11次,代为祭祀皇家陵墓即其他陵墓3次,赏赐酒席7次。

孙继皋在朝时,正处在社会激烈变化、危机深重的时期,皇上安于享乐,怠于政事,宦官得以窃权专政,朝政日益腐败;赋税苛重,财政严重亏空;满族兴起,边防吃紧。他痛局势之危急,民生之凋敝,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并力图影响决策,建言坦荡直率,赤诚相见,处处表现出他勇于直谏、知无不言。

明神宗宠幸郑贵妃,企图立皇三子--郑贵妃之子朱常洵,由于孙继皋在“争国本”问题上站在皇长子一边,也站在正直而忠心为国的大臣一边。由于反对“三王并封”,遭到明神宗严厉处置,但他仍一往无前,为国家的安定和长久治安继续与合朝官员一起劝诫神宗,要顺众多大臣的疏请。在长达16年的立太子争论中,一次次列款疏陈,请求“立国本”,正名分,通言路,晓天下。在考察和任用官吏问题上,他对当时腐败势力利用考察作用机会,结党营私、排斥打击正直官员的情况十分痛心,在以左侍郎身份代替孙丕杨掌管选官之事时,他坚持以引荐贤才、提拔有才者为己任。神宗对不合己意的官员尽数罢斥,又不再派官,弄得京中朝署缺官太多,无法办公。对大小官员许多好的进谏,经常不屑一顾。举朝官员心急如焚,他却根本不当回事。当时廷臣对增补缺官的要求和反应十分强烈,孙继皋担心朝廷摈弃言官,吏事不修的局面长此下去,导致政纪松弛,难以收拾,出于赤诚,坚持上疏。“侃侃直说,无所避讳”。孙丕扬盛赞他是“知无不言,言必底里者”。当时,朝廷之中因得罪权臣和皇上被谴言官达23人,孙继皋为此上疏,在《吁救钦降六科十三道公疏》中说:“言路甚重,人才难得,臣等不敢不为朝廷惜也。”“一概播迁,政体人情,尤骇观听。伏望俯收成命,姑停降调,咸与维新,以应时令”。神宗不以为然。在抑止矿监税使问题上,他竭力反对明神搜刮民财以满足其无止境贪欲的做法。万历二十二年(1594),河南南阳因下诏派遣矿使并受灾而发生骚乱,孙继皋因此上疏,请求撤销矿使,但没有成功。接着再上疏,请求派遣抚臣,在《催发河南巡抚疏》中,竭力推荐、起用刘士忠、钟化民两位很有作为的官员,同时列举了矿使二十条罪状回复王锡爵。皇上最终作用了钟化民。士人们都称赞孙继皋知人善任。在纲常礼法问题上,坚持原则,捍卫纲常礼数。万历二十四年(1596),孝安陈太后去世,灵柩出葬,按礼陈太后虽不是神宗皇帝的生母,神宗仍当亲自送葬,而神宗却称疾不送,欲遣官代行。孙继皋上疏极谏:“皇上诚适于痰,弗良于行,即舆而出午门,等门掖而成礼,何弗可者?”后来又要上朝去面陈。内阁大臣派人去阻止,没能追上,一直送到皇上面前,尽管言语极其恳切,但震怒了神宗,两次掷其疏于地。接着,给事中刘道亨劾文选员外郎蔡应麟紊乱铨政,乘机中伤弹劾孙继皋。又恰逢两宫火灾,大臣们各自检讨自己的罪责,并捐出俸禄资助修缮,唯独孙继皋,非但不捐资,反而继续上疏,一连写了《自陈疏》、《辩疏》、《辞疏》等十几篇称病辞官回乡的奏章。他在《雨霁有怀钱征君》诗中写道:“世事酒杯过,闲情鸥鸟知”。在《夏日卧病》诗中又云:“客久堪谁过,官闲稳自慵。琴书供病色,花竹散尘容。东方有高隐,吾意倘相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如及时归隐的情绪。万历二十五年(1597)继皋48岁,得以回归乡里,后讲学东林书院,有“东林九老”之称,并参加《无锡县志》修篡。殁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七月二十五日,享年61岁。孙继皋去世后,皇上对前事有追悔之意,礼部按照以往的惯例请求皇上下旨祭奠。吏部请求因考察期满而补全先生的官职,为先生追封官位和他的后人。皇上下旨追封为礼部尚书。祖父友谅、父亲雪窗追封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祖母陈氏、前母刘氏和生母刘氏都追封为淑人;妻子曹氏也被封为淑人。同时下诏掌管祀坛的官员给予他高规格的葬礼,派崔治、董若作为侍从,并送其长孙端禾到国子监读书,所有恩典全部给予补足。

据史料记载,孙继皋任职期间持重自守,胸怀豁达,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随便拜贺,造请权要。“公褆躬修洁,没之日,家徒四壁,诸子无以为生”。他生性俭朴,象寒士一样,又从不过问家中财产,做官的俸禄随手就花完了,而招待门客非常优厚,周济急难的人又非常出力,甚至倾囊相助。直指使李尧民巡视吴地时,出金为孙继皋建造府第,孙继皋极力推辞。孙继皋埋葬父亲缺钱,李尧民送银三百两,他推辞不掉仍旧归还了二百两。在管理皇上诰敕、辞命等重要文书期间,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从不接受各地送来的礼物,他说:“我决不会以皇上的话来作交易,从中捞好处”。在主持吏部选拔考察官司吏时,亲翁万象春正在国子监为官,有一位下属官吏想升迁,此人也是孙继皋的文友,托万象春为其说好话。孙继皋婉言拒绝:“这是吏部具体经办人员的职责,即使是朋友,我也不敢徇私”。万历二十一年(1593)秋天皇后父去世,按例不能由子继承爵位。孙继皋想到内官后廷有很受宠幸者,兄弟比在官还显赫,而皇后家寥落无人,怎能表率于世?于是上疏请求再继承一代爵位,上奏得到许可。受封者派人赶了几百里路,送给他银子三百两,被他严词拒绝。有一次,有人称一女子成仙而去,请为她立传,他坚决拒绝:“吾不敢说没有神仙,但皇上正值壮年,这种事出在大臣家里,一定会让皇上知晓,我怕以后佞神求仙的说法就会兴起。”明工部侍郎万象春在《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礼部尚书柏潭孙公墓志铭》中追忆:“公之立朝,持大礼而谨细行,多此类也”。“如公之恬淡夷犹,任真履素,可谓躬修善世之君子。”孙继皋在翰林院任职时间较长,但从不靠文章来出名,偶尔写几篇,都是出于别人家的苦苦请求而为之。他说:“我不敢因避讳奉承死者之嫌,就伤害孝子之心啊”。

孙继皋笃于孝行,与人友善,为乡人所称道。未中状元时,孙家高祖墓地为大姓之人所侵吞。登第后,有人对他说,告到官府,其人必遭惩处,此墓地才可失而复得。孙继皋没有这么做,而是准备了一些金币跟随父亲来到大姓之家,流着眼泪揖拜,请归还墓地。大姓人家被他们所感动,随即全部归还了所占墓地。万历十五年(1587)父亲亡故,孙继皋“扶柩冰雪中,且行且哭,哀感路人”。到镇江时正在筑坝,孙继皋跪着请求主管修坝者放船过坎,但是没有听从。于是沿长江航行准备进入孟河,但还没到镇江东面的圌山,狂风大作,小船几乎翻了。孙继皋扶着棺木大哭,仰天叩头祈祷,船只忽然平稳地向前行走。几个船工相互看着感叹:“若不是孙公孝顺感动上天,我们就葬身鱼腹了。”不久,母亲也去世了,“公孺子泣者五年,当承泪处地,黯黯若髹漆,至今尚存”。孙继皋扶救世道,关心国事,又关心百姓,体察民情。万历十六年(1588)、十七年(1589)两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野,挣扎在死亡线上。当时孙继皋积劳成疾,体质也很虚弱,他一面祈求老天下雨,另一方面把自家的储粮送去赈济灾民,而自家却在吃荞麦度日。归里后,有一次扫墓归来,几位老人哭泣着跪在路边向他诉冤,他急忙下车,上前一一搀扶起老人,问清缘由,原来是灾年无法完粮,民不堪命。孙继皋说:“我祖上同你们同住一村,各位老人家都是邻居,何必要这样呢?”事后,如实上奏,为百姓申诉灾情,事情终于得到解决。

孙继皋能文善书,为时人器重。文章温文尔雅,很像他的为人。明朝兴盛以来,文风章法历经了几次变化。一开始,都尊重馆阁体,推重翰林院。翰林院的文章比不上唐宋古文质朴,因此馆阁体被世人指责。孙继皋任职翰林院后,致力推崇真才实学,端正文风,痛斥空谈心性、浮华不实、雕章琢句、矜奇炫异的文风,竭力提倡不尚空谈而贵实行的良好学风。吏部尚书叶向高称赞他的文章含蓄平和,思想纯正,文雅华美,质朴深邃。“公之文种种皆名言妙理,不作苟作,毋论其它,即仁圣山陵攀送一疏,已足光泉壤而动鬼神。”孙继皋的亲翁万象春在柏潭孙公墓志铭中称赞道:“彩笔陆离见者惊,一日蜚腾四海名。词坛赤帜谁敢争,经帷展卷帝意倾。”万历年间,由会稽刘毅集录了孙继皋生前各类文稿,校刊《孙宗伯集》共十卷。清乾隆年间,《孙宗伯集》十卷收入《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在提要中颂扬道:“诗文雍容恬雅,有承平台阁之遗风。”中宪大夫、守巡九江道、江西布政使司冯烶在柏潭孙公行状中追忆道:先生的著作论述很多,但大多没有刊刻。他所编纂的有关国家历史的行为事件一共四十大帙;关于朝廷有名大臣的言行记录一共三帙,大约十卷;其余较为庞杂的文章大约有一百卷。有讨论帝王家族世系的,有礼乐典章的,诸子百家文体的,甚至包括评论书画的。都未刊刻,藏稿于家。

孙继皋有六个儿子:源孝、源忠、源贤、源文、源春、源平;七个女儿,都嫁了世族。孙继皋墓在无锡开化乡,今无锡大浮白旄山。墓丘遥望梅梁湖。墓道建有月池,月池前原有石柱牌坊一座,柱上刻有对联:“植纲常于一疏;陈利弊以万言。”石额上镌“忠孝状元”,背面镌“世德清芬”,坊今已无存。神道两侧有翁仲文武各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两对,并有明国子祭酒翰林院检讨朱国桢撰的神道碑,记述孙继皋一生事迹。清道光五年(1825)孙继皋后裔,闽浙总督孙尔淮曾加修葺。另一房后裔在坟地周围植树400余株。“文革”期间墓被挖毁。20世纪80年以后,市文管会续有修葺,重立墓碑,并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今惠山尚有孙宗伯祠,祠中原有联:“二十登朝,四十辞朝,山陵疏草争传,掷地有声作金石;名臣如是,纯臣犹是,袍笏音容宛在,新祠依旧荐馨香。”

作品集
送王弘所典客还朝_明代孙继皋诗词全集
明代孙继皋诗词全集
孙继皋 书法 立轴 纸本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