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曾筠 嵇璜
嵇曾筠 嵇璜
1670-1738、1711-1794
清代父子两代治理黄河大臣,在中国水利史上有突出贡献。在治水科学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
人物介绍

嵇曾筠、嵇璜父子两人在清代治理黄河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嵇曾筠字友松,号礼斋,无锡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督山西学政,累迁中允侍讲。雍正元年(1723)入直南书房兼上书房行走,署河南巡抚及乡试正考官。二年(1724)河南中牟段黄河决口,嵇曾筠奉命前往抢险,堵住了决口。接着嵇曾筠被任命为河道副总督,驻河南武陟县,专督河务。

早在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于河南原阳南岸决口,当时该地为金兵所占,任黄河向南泛滥,不作任何堵救,结果造成黄河的大改道,绝大部分黄河流向东南,最后汇总淮阴后夺淮河河道而流入黄海,黄河的泥沙很快淤塞了淮河河道而成为一条地上悬河。当时的淮阴是淮河与黄河的会合处,南北大运河也在这里与黄河交汇,其中自徐州至淮阴的黄河,实际上就是原隋唐南北大运河的一段。后来在元代又另开一条运河,位置向东移。明清两朝一脉相承的治河政策,就是以确保大运河漕运畅通的前提下治理黄河,即是“揽黄保运”。具体做法就是在黄河北岸修筑太行堤等,将流向渤海的汊道全部堵塞,迫使黄河水全部经淮河河道而流入黄海。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保证黄河以北的大运河河段不受黄河决堤的侵害;其后便是堵塞从颍水、涡水等分流的决口,使黄河水全由徐州-宿迁-淮阴流入黄海,这样使大运河获得了丰沛的水量,保证了漕运的畅通,两岸免受水患。万历六年(1578),潘季训第三次总理河漕时,以徐州至淮阴河段为其整治重点,采取的基本措施便是“塞决筑堤,束水攻沙”;修高家堰,抬高淮河的水位,便于冲刷黄河,这就是“蓄清刷黄”,短时期内,在防洪方面确起过积极作用。自万历以后直至清朝中期,一直沿袭这一治河思想来治理黄河。

不断加筑黄河河堤,加高加固高家堰大坝,抬高上游淮河的来水,目的是积蓄淮河清水去冲刷日益淤积的黄河河床。但黄河河床的淤积速度,超过了冲刷速度,日益抬高的黄河河床,反过来使黄河水倒灌向淮河。康熙十九年(1680),泗洲城第四次被淹后,再也未浮出水面,成了汪洋一片的洪泽湖。嵇氏父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治水的。

嵇曾筠第一次治水是雍正二年(1724)黄河中牟决口,他对保持河堤坚固,防止堤塌决口,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按照惯例,江南河厅每年冬天领款购买物料备用。嵇曾筠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河南省黄河两岸的工料也应如此准备。黄河一旦出险,不至迟误。如注意河水的冲刷作用,疏通河道,“减顶冲之势”,都得到雍正帝的批准。这时兰阳以下的河段淤塞日益严重,他加修了荥泽县至砀山、荥泽县至曹县的黄河南堤,共十二万三千七百九十六丈。因治河有功,被任命为河南河道副总督。经过奏请,设立了河兵,以便动用军队作抢险之备。根据河水流向,加固了被冲洗的河段,疏通了淤积的河段。又为加强河闸管理,上书:“小丹河自辛勾口至河内县清化镇水口二十余里,辉县五闸,安阳县之万金渠及恒河闸,昔人建闸开渠,引水灌田,照官三民一之法,原以通漕利民。但日久弊生,守口之夫违禁卖水,致运河浅涩。请严饬所司稽查,三日放水济漕,一日塞口灌田,其盗卖者严治。”获得批准。五年(1727),雍正帝令其兼管山东黄河堤工,迁吏部右侍郎,仍留任河道副总督。六年(1728)升兵部侍郎,转吏部,继续管理河务。七年(1729)任东河总督,监管运河。八年(1730)署河南总督。十一年(1733)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仍总督江南河堤。同年十一月给嵇曾筠之母一品封典。十二月嵇母去世,雍正帝下令:“大学士嵇曾筠之母杨氏,抚孤守节,教子成名,前已特赐旌表,并给一品封典,今疾终官署,可加恩赐祭一坛,赏银千两治丧。河防关系重大,嵇曾筠历练老成,卓有成效。其母寿登耄耋,荣封极品,在人之子显扬已极。著在任守制,予假三月,回籍治丧。其子嵇璜亦赏假六月,回籍襄事。”十三年(1735),嵇曾筠在守制结束后,即赴河工任上。嵇曾筠在任时“视国事如家事,冒风雨寒暑,走河干不遑食息。在治河中,他重视河堤安全,植柳固堤,提出河官应同省官一样待遇,同享“保提升调”的待遇。提出河南省的黄河大堤每二里设堡房一所,令堡夫居住,“修垫水沟,巡查鼠穴”。对河堤管理薄弱之处,要求增加官员。都得到皇上的批准。他治水主创“引河杀险法”,减少湾流冲刷,弯流冲刷往往淘空河堤,造成堤岸崩塌决口。皇帝非常了解他,赞成他的主张,而他的治河也确有成绩。乾隆元年(1736)嵇曾筠兼任浙江巡抚,寻改总督,加太子太傅。翌年修筑海塘,在浙江他上疏皇帝:“江海形势,南坍则北涨。今东、南两塘根俱涨有护沙,应建鱼鳞石塘,以期一劳永逸;其海宁迤西翁家埠一带柴草工程,亦加镶高厚。”又在严州所属的淳河两岸,筑石堤八十五丈,用以保护耕地房舍。乐清县海堤有缺坍,加以修筑。又请拔省城义仓里的粮食,运到温州、台州等地平价出售,以抑粮价,救济灾荒。又上疏改进盐政四事。一、革除原有缉查私盐的商捕,一律改为官役,由地方官登记造册,严加管理。二、加强水路对私盐的巡察,责成盐商出资维修巡船,保证使用。三、对缉获私盐有功兵丁,给予奖励。诬指平民或包庇盐贩者,则按律治罪。四、缉私之事牵涉面大,文武官员,互相督查。如有哄抢盐场者,立即擒拿,隐匿不报,一旦查实,按盗律予以处置,主管官员撤职。皇帝对他的建议都一一批准。他不仅是治理海塘的大臣,同时总管全省大事。因为他深得皇帝信任,“所请无不立俞,故动能底绩。”为之乾隆又让嵇曾筠担任浙江盐政。乾隆二年秋,以海塘工程已完成,召回入阁任大学士。这时嵇曾筠还在浙江,上疏给皇帝,说自己素患“痰疾”,请求便道回无锡调养,皇帝同意了。赐人参一斤,还赐诗,诗中有“此日黄扉资赞化,昔年绛帐忆谈经。”又云:“料想微疴应早复,丹诚平格享遐龄。”表达乾隆对大臣的深情。到了这年的十二月,嵇曾筠在无锡去世。遗疏送到北京,乾隆深为伤悼。赠少保,谥文敏。所著有《河防奏议》、《师善堂集》等。

嵇璜字尚佐,号黼庭,晚号拙修,嵇曾筠第三子。嵇璜生性严肃,不苟言笑。九岁时读到《尚书》里的《禹贡》篇,很有心得,说:“禹之治水,皆自下而上,盖下流宣通,则水自顺流而下。”长辈们听了,都很惊奇,说:“此子他日必为名臣,能宣汾洮而障大泽也。”雍正八年(1730)进士,迁谕德,十三年(1735)充山西乡试考官。乾隆元年(1736)入直南书房。六年(1741)奏请“停各省采买,极言其病国病民病官诸弊”;又奏河东总督“宜专其职守,遇公事,不必与两省巡抚合奏,庶免擎肘推诿之弊”。皇上都听从了。七年(1742),嵇璜任副都御史、工户两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十八年(1753),扈驾木兰围场。这一年洪泽湖高家堰决口,大水淹了苏北里下河地区。嵇璜奉命勘查抢修高家堰大坝。二十二年(1757)任江南副总河。在任上,嵇璜对黄河下游的水流,黄河与运河之间哪里设坝、哪里冲淤,作了详细的规划。他还考虑引水冲淤,来改变黄河下游日益严重的淤积。他上疏:“淮扬运河自邵伯以北者,皆归海。邵伯以南者,皆归江。多一分入江之路,即少一分归海之水。归海路近,归江路远。宜开引河,改曲为直,令趋海为便。”又奏湖河源流分合、设坝放淤诸条甚详。皇上谕批:“所奏甚合机宜,经理下河一带,尔功不小也。”乾隆二十四年(1759),因母亲病,陈情归家侍奉,皇帝同意了。二年前授总河时,太夫人已八十三岁,早就向皇帝请求过了。当时皇帝回答他“尔父久任河工,尔趋庭时,见闻甚悉。长淮一衣带水,尽可迎养,不必在家侍奉也。”嵇璜不得已而赴任。这次同意,在家孝养母亲五年,太夫人去世。嵇璜到任后,裁减坝上人夫,河堤上遍栽柳树,清除松动河堤上的浮土,加筑使之坚实。一次巡河到商丘五堡,嵇璜命令在河堤里边部分加筑里堤十丈,河工们对此并不理解。不久,白露已过,河官正在庆贺河堤安然无恙。一面谢神一面会餐饮酒。嵇璜这时想上堤亲自勘验,官员们劝说嵇璜:你已经积劳成疾,这两天正在咯血,就不要去了吧。嵇璜不同意。刚走到半路,有飞骑奔来报告,大提崩坍八丈,幸亏有了新筑的里堤,还算无大碍,以护卫。大家才佩服有了新筑的里堤,还算无大碍,籍以护卫。大家才佩服嵇璜对河堤的高超技术。嵇璜每次巡查河堤,总是不怕顶风冒雨,而且总是走在下属的前面,有时还手握铁铲工具。有一天住宿在一所庙里,听说虞城河段出现险情,即急忙赶去。当时天刚亮,下着大雨冰雹,视看堤坝,脚下之堤岌岌可危。从人都大惊失色,劝嵇璜暂停巡看。嵇璜立在堤上,厉声说道,“堤倒,我跟着一起去!”很快雨停了,大提也无碍。有一次因防险就住在河堤上的行馆里,夜里听见巨响,床屋震动,早上起来一看,所宿之堤没什么,不久有人来报告,说对岸坍了数十丈。三十二年(1767)授河东河道总督,。后历官工部侍郎、兵部尚书,充三通馆、实录馆总裁。两充山西、陕西乡试主考官,一充会试总裁。三十八年(1773)与刘纶、纪昀等主持《四库全书》之纂修。

嵇璜在治河过程中,总是亲自上堤,多次现场指挥抢险,并且对堤工建造,水势走向对大堤的影响十分了解,预见总有一天黄河会再次改道。乾隆四十六年(1781)黄河青龙岗段决口,其泛滥之水,由赵王河归大清河入海,而大清河正是今黄河的入海河道。嵇璜考察后,提出了令黄河北流重返山东故道的建议。尽管乾隆帝认为嵇璜是悉通河务的老臣,不会冒昧提出这一建议,他还是心存疑虑,下令群臣讨论,结果囿于朝中官员都不通河务,此事不了了之。七十四年后的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北岸决口,改道山东入海。证明嵇璜当年的远见卓识。

晚年的嵇璜,乾隆帝对他恩宠有加。五十年(1785)举行千叟宴,嵇璜为汉大臣领班。五十五年(1790)是嵇璜中进士六十年,乾隆帝特别同意嵇璜与新进士一起参加琼林宴。当嵇璜八十寿辰时,乾隆帝特派侍卫为他祝寿,赐御诗及上方珍玩、金币,还有谕旨:“嵇璜年高入直,遇风雨不妨迟至,即不入直,亦可。”先赐紫禁城骑马,再赐肩舆入殿。嵇璜感动得流下眼泪说:“君父体恤老成,至于如此,死有余荣矣。”但只要走得动仍徒步入朝。五十九年(1794)嵇璜在京去世,乾隆帝正在热河,听到消息,命皇八子奠酒,遣官护丧归里,并赠太子太师,谥文恭。

嵇璜很能处理人际关系,对付得宠的小人,很有智慧。他与和坤同朝为官。一天和坤给了他张好纸请他写字。过了几天嵇璜请了翰林院的几位官员到家饮酒。正饮之间,书童走来说,墨磨好了。嵇璜就呵斥他说:现在正有客人,怎么能写字呢?客人们都怂恿嵇璜说,我们正好观赏你的法书,看你运笔,也好学学嘛。于是到书房里,当着大家的面写起来,写到一半,书童拿纸的不知怎么搞的,把墨打翻了。嵇璜大骂书童,客人们反过来劝说,才算作罢。过了几天,碰到和坤,打招呼说:白白浪费了你的好纸,对不起了。其实嵇璜根本不愿写,但又不想得罪这位权贵,那天请来的客人,其实都是和坤的亲信,让他们亲眼所见,回去向和坤说,做个见证。这正是嵇璜在朝为官不惜委屈而不失所守之处。

嵇氏父子两代历三朝,专力治水,颇有成效,为防止黄河水患、保持运河畅通作出重要贡献。嵇氏故居在学前街及中市桥下塘街,嵇氏世居之地,至今仍有后人住在这里。

作品集
嵇璜手迹
嵇璜-行书七言联
嵇曾筠手迹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