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濂 杨宗瀚
杨宗濂 杨宗瀚
1832-1906、1839-1907
淮军爱国将领,中国新式陆军的创建者,洋务运动中为国家富强的积极开拓者,中国最早,无锡第一家民族工业的创建者,为中国现代化而努力的先进的中国人。
人物介绍

杨宗濂、杨宗瀚是杨延俊的长子、三子、兄弟俩出生于无锡城内旗杆下杨家老宅。杨延俊字菊仙,官至山东肥城知县,与李鸿章为同年进士,交谊甚厚。杨宗濂字艺芳,杨宗瀚字藕芳。幼时兄弟一起读书,杨宗瀚读得很好,作文书法均得赏识,后常侍奉父亲山东任上。杨宗濂早就是国子监生,咸丰九年(1859)赴北闱参加乡试,半路上知道了父杨延俊在任去世,于是折回山东奔丧,扶榇而归。第二年葬于青旸。这时清廷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再次击溃,丹阳、常州相继失守。咸丰十年春天,太平军攻陷无锡县,杨延俊的弟弟杨延骘守城,城破被执不屈,太平军将其割喉而死,夫人投水自杀。杨宗濂、杨以迴、杨宗瀚兄弟曾奉令守城,城破,杨宗濂退守青旸,杨宗瀚率家人避居荡口。早时江南团练大臣庞钟璐和无锡侯叶唐侍郎举办地方武装,抗击太平军,奏请朝廷委任杨宗濂为江常五邑团练,杨宗濂率领二弟杨以迴、三弟杨宗瀚分团组成武装防守。杨宗濂所率武装曾与太平军在芙蓉山鸭塘城激战,三战三胜,人心略定。至无锡失陷后,杨宗濂退守江阴青旸。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曾国藩克复安庆,十月统辖苏、皖、浙、赣四省军务。杨宗濂奉命到安庆向曾国藩请求援助,因水路不通,只有到上海乘外国轮船溯江而上。杨宗濂、杨宗瀚兄弟俩人,手奉变卖杨宗濂夫人首饰得来的30两银子,冒着大雨,赤足步行两日到上海。外国轮船索价极高,坐甲板的位子,一位需付24两。杨宗瀚送哥哥上船后痛哭而返。杨宗濂乘着外国轮船,沿途但见军卡相望,飞炮不绝,火光照彻江面。因太平军不敢打外轮,终于安抵安庆。杨宗濂见到曾国藩陈说形势,报告军情。曾大为感动,留杨宗濂于安庆大营。十二月,李鸿章组织淮军,援助上海,同时对太平军形成夹击之势。杨宗濂随即加入淮军,组成濂字营,作为淮军先导,挥师东下。杨以迴,杨宗瀚也随之入李鸿章幕。杨宗濂所领濂字营淮军,兵锋所指,收复失地,迭克名城,连复金山、青浦、昆山、吴江,又与刘铭传一起克复江阴。同治二年(1863)六月,移师无锡堰桥,准备收复无锡。十二月杨宗濂率濂字营作先锋,与太平军黄子澄鏖战于无锡北门,深夜夺门入城,终于收复了无锡县城。在攻打常州时,杨宗濂不慎坠水,起后不及换衣,湿衣挥兵登城,生擒陈坤书,四门均克。以后杨宗濂、杨宗瀚兄弟与刘铭传,郭松林等迭克名城,收复常州、无锡,为肃清江南立下大功。

接着兄弟俩又负责常州、镇江两处营田,招来流民,垦荒两年,增加良田数十万顷。同治六年(1867),李鸿章专奏留杨宗濂在淮军大营。杨宗濂随淮军移师平定捻匪。杨宗濂总管营务,赞画戎机,判断军情,举凡后勤供应,文书往来,巨细无不处置得当,深得李鸿章倚重。淮军名将刘铭传、张树声、郭松林、王心安等都与杨宗濂结为金兰之交。同治九年(1870)杨宗濂随李鸿章入陕平定叛乱。同年秋天杨宗濂因海警被调往直隶,接着帮助李鸿章办洋务。

光绪八年(1882)杨宗濂因侍奉侯太夫人病潜回无锡,由此被罢职。杨宗濂在惠山建“潜庐”奉侯太夫人居住,作终老之计。光绪十年因中法战争的缘故,神机营将军善庆知道杨宗濂熟悉军事,招致北京。这时清廷开始筹建新式陆军军校,所招学生,大都为将校子弟,很难管教。于是李鸿章专疏奏请,任命杨宗濂为总理督办,相当于校长。杨宗濂到任后,聘德国教官教授步伐、击刺、营阵、测算、绘图,完全符合规范,又写《学堂课程》八卷,作为兵法教材。后来南北所办武备学堂、南北洋诸军营制,都以陆军武备学堂为准。后来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所用将校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均出杨宗濂门下。醇亲王奉旨天津阅兵,对杨宗濂的训练精整,十分赏识,上报朝廷。

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任台湾巡抚,由杨宗濂推荐杨宗瀚到台湾协助。到了台湾,杨宗瀚被任命总办商务洋务兼开埠事宜。杨宗瀚以台北府城北海滨为商务聚集之区,筹款集股,设“兴市公司”,召集江南匠人建筑商业街道;在海边深水区建海港码头;又订购“驾时”、“斯美”两艘浅水快艇,往来于台湾、福建、上海、广州之间,以通航路,利商运。不到一年,成效显著,内地赴台投资者日众。台湾土著高山族也“殷殷向化”。刘铭传又任命杨宗瀚督办全省水陆营务处,兼办台湾南北铁路修建事宜。杨宗瀚为了节省费用,筑路铺轨都让驻军出工。由于气候炎热,水土不服,不少士兵死于瘟疫。杨宗瀚招宁波药商陈习珍合资开办“宏济药局”,救活不少病人。“又筹设蒙塾,教农桑,通沟渠,辟马路,计杨宗瀚先后在台数年,一切措置规模宏远,刘铭传视之如左右手。”直至母亲侯太夫人病重,辞职回锡。因在台湾积劳成疾,严重损害了健康。

自光绪二年(1876)李鸿章动议创办机器织布局开始,多次招股建厂,不是股金无着,就是股金亏折,好不容易厂房建好,开始生产,又陷入接连亏本的局面,一直到了光绪十六年(1890)。李鸿章想到了昔日的幕僚,在天津商界很有声望的直隶通永道杨宗濂,委他为机器织布局总办,主持局务,扭转危局。这时正值北方水灾,杨宗濂脱不开身,于是向李鸿章推荐了有道员衔的三弟杨宗瀚接替此任。这时织布局厂房刚刚建成,机器设备大部分还未安装,试产很差,而股款已基本用完,只剩了800两现银。面对这副烂摊子,杨宗瀚感到很棘手。在李鸿章多次催请下,终于答应。

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杨宗瀚接办上海机器织布局,立即对局务进行全面整顿。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一、筹集资金。一面以私款数万两垫上,借得官款十万两,又借得商款二十万两,这样使机器织布局迅速启动。二、明确管理权限,实行总办负责制。三、打击封建地痞势力,正常生产秩序。另外,继续添置机器,培训工人,亲自制定规章制度,职工守则,做到有章可循。机器织布局终于在十月正式投产,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纺织工厂。中国有了自己的现代工厂。开工后,生产顺利,产量逐年上升,销售也很旺盛。光绪十八年(1892)李鸿章奏报清廷,织布局“每日夜已能出布600匹,销路颇畅。”所织布在宁波、镇江、芜湖、九江、汉口、天津等地销售。斜纹布:1891年10450匹,1892年37000匹,1893年8月即达32780匹。原色布:1891年11600匹,1892年58357匹,1893年8月即达44565匹。三年间盈利30余万两。由于业绩很好,李鸿章作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两,从英美订购价值70万两的新机器。杨宗瀚在办厂过程中十分注意国产化,无论原料或机器配件,尽量采用国货,这是一项很有见地的思想。可惜上海机器织布局在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份失火焚毁。杨宗瀚痛心疾首,月余后,李鸿章让盛宣怀接管织布局加以改组。杨宗瀚不禁感叹“余综理公私数十百万之巨任,虽一朝毁失,幸清白自守,涓滴未私,此则可以对伯相而亦堪自慰者也。”这次挫折和先前在官办工厂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加上看到的官办工厂的弊端,触发了自己私人办厂的契机。

1895年清廷甲午战败,旋即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从发展洋务转而为立法鼓励私人资本的发展,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这一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筹建业勤纱厂。他俩向英国订购纺机和锅炉,在东门外兴隆桥购地百亩作为厂址。开创时拟投资招股24万两,杨宗濂、杨宗瀚各认股4万两,常州中表刘鹤笙、刘叔培兄弟各认股2万两,再招外股12万两。第二年厂房建成,纺机运到,但刘氏兄弟股金未及半数,外股亦多观望,而机器,棉花都需付款,内外交迫。在这种情况下,杨宗瀚请杨宗濂在湘幕旧交,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疏通,借得江苏积谷公款10万两,再招杨氏族人4万两,银行贷款2万两。凑齐股金,度过了难关。当时业勤纱厂共有28台细纱机,每台364绽,计有纱锭10192枚。配以清花、梳棉、棉条、粗纱、摇纱、机修等车间。动力方面有350马力双缸蒸汽机2台配锅炉3台提供蒸汽,以天轴皮带传动。另有直流发电机1台,以供照明之用。配套厂房有仓库、办公楼、修理间等。有杨宗瀚任总办主持厂务。1896年底,业勤纱厂正式开工生产,有职工1100名,以产14支纱为主,24小时出产纱1万余磅,商标为“四海升平”,纱大部分销往苏南农村,供广大农民编织土布之用。由于机器生产,质优价廉,适销对路,获利甚丰。不数年即清偿积谷公款和贷款。杨宗瀚在治业勤的十年多时间中,悉心经营,重视技术改进,提高产品级别,纱绽也增至13832枚,业勤纱厂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在杨氏的带动下,无锡有识之士纷纷投资建纱厂,振新、广勤、申新、庆丰等厂一时并起。无锡也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纺织中心,使历史上的布码头,重新在现代工业中找到自己的位子。

业勤纱厂建厂生产之际,杨宗濂被委命为山西河东盐道,统辖河南、山西、陕西三省盐。到任后,立纲纪,剔蠹蚀,库藏充盈,以协饷劳,为朝廷奖赏。他在山西创立武备学堂,设商务局,筹建绛州纺织厂,开办榨油厂,火柴厂等,大力推行新政。光绪二十五年(1899)8月被任命为长芦盐运使,不到半年,拳匪扰乱,引发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北京,杨宗濂带领场军芦勇四营,登城守御抗敌数十昼夜,子弹洞穿腿部,裹伤后继续在前线指挥抗击联军。因援师溃退,城陷,继续率军巷战,右腿又受严重枪伤。这时上方命令杨宗濂到保定督办诸后路军粮,遂遵旨移驻沧州。期间与联军交涉,迫其撤出盐场,收复滩涂。重新恢复盐业生产,不到二年,“课引复额,库藏复充”,期间还一度随李鸿章参与议和,这时杨宗濂已经70岁了。围城时受的伤,时时发作,于是上疏乞休。直隶总督袁世凯知杨宗濂才能,要他在北方兴办纺织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奉旨以三品京堂后补,督办顺直纺织事务,擢九卿之列。杨宗濂上了《北洋兴办纺织奏疏》。但不久中风,光绪三十二年(1906)杨宗濂病逝于无锡棋杆老宅。诰授光禄大夫,附祀淮军昭忠祠,葬于江阴马镇前马桥。生平著作有《聊自娱斋诗文集》。杨宗瀚终因积劳成疾,把厂务交给子侄辈,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去世。杨宗瀚官二品顶戴,盐运使衔,诰授资政大夫晋封荣禄大夫。生平著述有《兰芽馆文集》、《淮军剿匪记》。

杨氏兄弟一生的业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他们的事业,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面对暴乱,奋起从戎,参加淮军,迭克名城,消灭了太平军之乱。由此而投入洋务运动,为国家的富强昌盛,走在时代的最前列。积极投身于创建新式陆军,创办新式的现代工业。在洋务运动遭到挫折之际,又与时俱进,首创私人兴办现代纺织工业,不但是无锡的第一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民族工业。杨宗濂率军抗击八国联军,奋不顾身,是爱国将领的代表。他们一生的足迹,就是中国人为国家现代化而奋斗的足迹。无论在全国还是在无锡,他们的事业具有非凡的意义。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