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小吃

骆驼担

清乾隆时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写到“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这个卖馄饨的担,就是旧时无锡也能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骆驼担。说是担其实是竹制的一个货架,有四根粗竹稳稳地支撑可随处放下站立路边做买卖。骆驼担前面是锅灶,后面是层层格子及小抽斗,抽斗里有包好的馄饨,有皮子、有馅心。下面还有放柴的地方。担的肩抗的上面也可放东西,有调味品、作料、碗盏。前面灶下有一粗竹筒,卖馄饨人边抗着担走边敲竹筒,招揽生意。靠头的地方还有一盏油灯。顾客一到,卖馄饨的就停下担子,下馄饨,加汤料,从锅中搯开水放入碗中、再放下煮熟的馄饨,再撤上一些预制的蛋皮丝、干丝、紫菜、大蒜叶,一碗小馄饨,热气腾腾,鲜美可口。

在街上挑卖的还有甜粥,这是用扁担挑起来的,前面是一尺多直径的鼓形的一米多高的木桶。在木桶里有炭火炉子,深铁锅,上面有盖子,勺等。叫卖时“豌豆~~~~甜粥”声音拉得长长的。担后是保温的瓮头,里面放着粥,始终是热的。前面卖完,后面再加上。瓮头上有碗、匙,还有洗碗水。这甜粥熬得特好吃,甜而不腻,色泽清亮,米粒均匀,因为加了红糖,粥是咖啡色,有红糖的香味。偶尔可吃到豌豆,很酥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返乡“回家看看”,甩掉警卫人员,在大街小巷转悠,遇见这挑担甜粥,站着喝了一碗,意犹未尽,再喝一碗,好在碗不大。喝粥后就在河边石凳上睡觉。街上之人还意为不知哪来的土佬儿。警卫人员发现吴稚晖不见了,急得满城寻找,最后看到他睡得正香,可谓有惊无险。第二天报上老记们大笔一挥,为甜粥做了义务宣传。卖甜粥的担到了中秋前后就用来卖糖芋头,也是热热的,很香的,甜而酥,回味悠长。在卖糖芋头前,这样的担还卖热的四角菱,十分好吃,随着节令变化着卖。

   到了冬天,有两种街头小吃是油炸的,一种是清油豆腐干,十厘米见方,一厘米厚的老豆腐,放在豆油里煎炸,至两面金黄即取出放入碗中,用剪刀剪碎,然后加上各种佐料:酱油、香葱、甜酱、辣花、白糖拌和在摊边站着吃,又香又热,甜咸适中。除这个外,还有的就是萝卜丝饼,冬天的萝卜肥嫩甜美,萝卜切成丝,加盐、味精、葱,面糊拌和放在勺里放入油锅,煎老后脱出,至煎熟为止。这也是街头美食,价廉物美。

   街头小吃远不止以上所写的几样,五香豆、炒白果、炒栗子、糖荸荠、烘山芋、豆腐花等等。这么多美食,回忆童年,也不是轻易能吃到的,大多数孩子,还有大人,都不吃,因为囊中羞涩。能买来吃的多是家境很好的人,但他们也不常吃,其中原因是这样的家庭饭桌上十分丰盛,天天过年,对小吃胃口也就不大了。街头巷尾,那些卖小吃的小本生意生机十分艰难,看到他们在烈日下,或是在寒风中,常常使人有恻然之心。回忆街头的美食时,一定不能忘记这些,让美味的描写掩盖了一切。这些小吃到1958年大跃进后就趋于消失,到1960年大饥荒到来,就完全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