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肉


现在无锡的酱排骨已蜚声全国,成为名产。但过去无锡出名的是熟肉,酱排骨仅是其中一个品种。熟肉相对生肉而言,经营者也即是猪肉铺。

熟肉的品种,上至猪头,下至尾巴,凡是猪身上有的,几乎应有尽有。诸如:头肉、门枪(舌 头)、五花肉、肘眮、独瘦(全精肉)以及心、肺、肚、肠、绕肝(小肠绕在小块的猪肝上)等等。甚至还有夹肝、猪脑、脏婆头等,种种花样以满足各种人的癖好。

熟肉起源于光绪年间的莫兴盛饭店,当时称为酱炙肉,很受市民的追捧,成为该店的一道看家菜。后该店的掌勺师傅转到魏祥泰肉店,熟肉就开始由肉店经营。由于熟肉深受群众欢迎,经营者很快就遍及全城。

有趣的是那时的肉店大都开在桥堍下,如魏祥泰和王裕兴在跨塘桥旁,老三珍在大桥下,慎余肉庄在三凤桥。西门桥桥堍也有两家著名肉店。肉店开在桥堍旁有什么讲究呢?因为那时开店都要看风水,据说桥上的“煞气”居高临下,其他各种店都吃不消的,只能规避。而肉店师傅终日操着一把快刀,凶神恶煞见着也不敢去骚扰。所以桥堍下的位置就逐渐被肉店占据了。那时的肉店早晨销售生肉,到近中午才开始卖熟肉。

斩肉墩头是一段大树桩,往往有一米多高,直径五六十厘米,店堂的位置又在高处,师傅操刀切肉时,我们仰着头,根本看不见墩头上的情况。但那时对商家是完全信任的,好像从未有怕师傅短斤少两或欺小一类的担心。肉拿到手中时,只见白的肥嫩,红的娇艳,使人真想立时咬一口。现在看来,那时的熟肉铺确实很大众化。因为几十个铜板实在算不了什么,即使是一些穷苦人家也总能凑这几个钱来,过一段时候去尝尝肉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