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坊巷的变化


平常所用的“街坊”二字,坊的起源甚早,含义与今天也不同。坊在唐代是城市住宅的主要形式。无锡城中唐宋以来坊巷的变化,包含两个方面变化:一是名称的变化,由坊渐渐改称巷;二是原有名称所含内容的变化。唐朝街巷的名称是坊,它不是指路,是指的住宅小区。《旧唐书•食货志》上:“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坊为小区,有可出入的门。《旧唐书•五行志》:“今暂逢霖雨,即闭坊门。”这种情况到宋代已逐渐起了变化。在北宋京城东京,商店已开列在主要街道的两旁,已不再设立集中做买卖的“市”。在无锡,原有的“市”在洞虚宫西。王仁辅《无锡志》卷三下:“洞虚观,旧在县东去县三十里胶山乡。近道场巷,梁大同时建,本名青元。今古基尚存,岁久观废,遂徙置州市东。宋详符间,敕赐今额。元天历间,易称宫云。”这条材料说得很清楚洞虚宫迁在“市”东。在古代一直到唐代每个城市都有“市”,即是做买卖的地方。舍此别无店家。

但到宋代就不是这样,只要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可以看到街道两边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市”的交易一般到中午就结束了,但固定的店家就不是这样了。在无锡,宋代以来,在城中已形成大市、中市、南市。这个地名,在1949年填塞直河之前,(现在有的书上称为中山河,荒谬之极。上塘街开辟成中山路,中山者以孙中山之名命名也。唐宋以来皆称直河,现河既填塞,连河名也丢失,以后人的路名移称古代的河流,这是窜改历史,贻误后人。)河上有大市桥、中市桥、南市桥。就是从城中三市来的。这三市名称,在元代的《无锡志》中即已提到。明弘治《无锡县志》卷一市:“县市在县东街。三市在邑城中大市、中市、南市也。”这时的“市”开设的已是长年店铺。比唐代进步多了。但中国自古商品经济不发达,无锡这一蕞尔小县,城中有四处街店集中之处,在当时已不差了。

记载无锡街巷的地方文献,现存最早的为《咸淳毗陵志》毗陵即常州,无锡为常州的属县,虽为属县,无锡县在常州治下的几个县中,自古一直占着首位。历代常州府志中所开列的各县所纳赋税,无锡始终为最多,尤其比治所所在的武进,常常是高出数倍。所以《咸淳毗陵志》所记无锡街巷,不会因为非一县专志而有所影响。该书所记街巷名称,主要为坊巷,对照元王仁辅《无锡志》、明弘治《无锡县志》所载无锡城内街巷名称,基本一样,时间跨度仅200年左右。现即以弘治《无锡县志》卷一所载“坊”部分内容作一分析,看一看十五世纪无锡街巷名称的内涵和变化。首先,在唐代“坊”的功能,宋高承《事物纪原》的解释还反映了那时的特点:“坊,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正也。又方,类也,方以类聚,居者必求其类。”这里所说的正是长安城内坊的特点。但北宋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坊的封闭状态。从元代以来的无锡县志,所记之坊名称已被巷所代替,着眼点已不再是住宅小区,而是以巷为标识的地段,从此有了路名,而在唐代路名很少,坊名为主。

弘治《无锡县志》:

爱民坊在县桥前街东,二坊并元至治元年重立。达鲁花赤道童书扁,国朝正统十三年知县谈清又重立之,今废。

迎溪坊在县西向南抵迎溪桥,今废。

思禅坊在中市桥西,今废。

三登坊在虹桥北,宋有三登仓在彼,故名,今废。

广济坊在仓桥巷,今废。

永兴坊在沙巷,旧名颖兴,宋有儒三陈四沈居其中,陈望颍川,沈望吴兴,故以名坊,今废。

崇安坊,在崇安寺西,以寺名,今废。

新桥坊,又名济安,在新桥门。元至治元年湖头钱光远立,今废。

景云坊,在樊家巷,今废。

礼逊坊,在唐家巷,今废。

遗爱坊,在郗家巷,因县令郗渐居此,故名,今废。

遵义坊,在楼巷,今废。

兴仁坊,在沈家巷,今废。

太平坊,在大市桥西转南,今废。

开明坊,旧名明井,在明堂巷,今废。

崇义坊,在女贞观巷,元延祐七年强以德建义塾于此而立,今废。

明伦坊二,一在虹桥北少西,旧名三登,因县学在焉,易今名。一在堰桥北少东,今并废。

玄文坊,在凤光桥北少东,内有玄文馆,故名,今废。

从上面列出的明弘治时无锡城已废的牌坊,可以了解到:一、已废的牌坊中有不少唐宋时期即存在的坊名。二、坊与居住者有关系,如永兴坊,原名“颖兴”,因为坊中所居者有“三陈四沈”,陈氏的地望,照百家姓为河南颍川;沈氏的地望,为浙江吴兴。把姓氏起源地的地名各取一字,组成“颖兴”作为坊名。后来又以“颖”和“永”同音,所以成了“永兴”。这样的坊名,正是居住者的标识。如《咸淳毗陵志》:“状元坊在县东大市桥,以蒋侍郎所居得名”。其他有的坊名与地域内涵关系密切。这表示了还有唐代“坊”的遗意,但已不能与唐代之坊等同。三、这些坊原来含义,由于坊的居住形式和内容已起了变化,逐渐为巷名所取代。所以牌坊都已废弃。四、坊的地块都有牌坊,上题坊名。由于坊不再是封闭型而是街巷开放式,再说由于人口流动变化,坊名与居民已不尽相合,这也是“今废”的一个重要原因。牌坊的废弃,意味着唐代那种“坊”的模式正在被淘汰。五、坊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并未立即消失。牌坊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它成为古代城市中特殊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城市民族文化的一个特点。在旧时无锡城内还保留有许多牌坊的遗迹。据笔者亲眼所见,东大街、西大街、新县前街、老县前街、学前街都有许多坊门之门的遗构。原学前街临束带河,保留牌坊最多,而且形制完整。在新县前街东首,西大街,直河上塘泰定桥旁都曾有巨大的花岗岩石柱,这就是原有“坊”的遗构,这些牌坊当街而立,石柱之上为木结构,中有匾额,题某某坊,或某某等字,因仅存石柱,坊名也就无考了。坊门发展到明清,就成到处可见的各式牌坊。这是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的建筑形式,连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也是巨大的牌坊当街而立。在海外,凡有华人之处,皆有牌坊。可以想象,无锡的旧时主要街道,县前、观前、学前、东西大街,及名门望族,达官贵人所居的街巷,无不建有牌坊。这是旧时城中的一道建筑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