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杂志和无锡指南

无锡指南

民国以来,无锡成为全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著名的旅游城市。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报纸杂志业十分发达,报刊前后达300余种,其编辑、印刷、发行全在城中,盛况空前。

   《无锡杂志》是薛明剑、李钟瑞私人创办的地方性期刊,以提倡地方教育、实业、文化建设为主旨,兼备各种小品文字,以助兴趣。一切著述,不取版税,并欢迎转载和翻译,但需注明录自本刊。该社经费均由私人担负,既不于中取利,也不在外募捐。

《无锡杂志》于民国12年(1923)1月15日创刊,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无锡沦陷前夕,共出版23期,均为24开本,每期五十页左右。第一期由教育家黄炎培书写了封面。每期印2千册以上,半数赠送市内外有关学校、图书馆、机关、企业等单位。如有团体因募捐作为卖品时,每册定价银洋2角,平时个人函索则须附邮票3分,不收成本。社址初设在无锡真应道巷22号,后迁西横街29号,再迁序成桥1号,即现在的复兴巷。

《无锡杂志》稿件来源,除特约撰述以外,接受读者来稿,稿费即以该杂志为酬。有些原始资料,则来自当时地方政府的统计报表或商会系统所属行业公会提供的材料。印刷费用取之与内容有关的行业或单位。《无锡杂志》大多以专号形式出版,如教育号、实业号、军事号、蚕业号、工业专号、劳工专号、纺织专号等,体现了各期内容专一集中的特色。该杂志内容丰富,资料详明,在国内颇有影响。当时上海、浙江、江西、香港等地的一些报刊都有赞誉:上海新申报谓其“内容丰富,于地方市政教育实业实多裨益”;香港文学研究社社刊谓“洵为雅俗共赏之出版物,凡我同学允宜人手一篇”;江浙的一些地方报纸尤称之谓“各界指南针”、“内容精美,而于无锡实业调查尤为详细,有志实业者不可不人手一篇”。

《无锡杂志》的编辑人员均不取报酬。他们始终忠实于该杂志提倡地方教育、实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宗旨。李钟瑞负责主编。她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任江苏省立育蚕试验所技术主任。在繁忙的专业活动之余,为《无锡杂志》的编辑和事务工作竭尽心力,经常工作到深夜。她主笔撰写了的第九期--蚕业号。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她还主编了《江苏乡讯》,报导故乡消息,成为流亡同乡十分珍爱的读物。薛明剑凭借他在教育界、实业界的地位,并得到同仁们的帮助,经常为《无锡杂志》撰写专稿,尤其注重实业。一九二六年五月,他随中华实业考察团与钱孙卿先生赴日本参观,返回后即撰写了《东瀛考察记》,并以此编成《无锡杂志》第十期考察实业号。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耿耿于恢复实业的同时,又于一九四五年底即主持了《无锡杂志》的复刊工作。可惜只出了一期。

《无锡杂志》社在出版发行《无锡杂志》的同时,还先后出版了十几种赠刊,为内容不同的单独出版物。主要向读者介绍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工艺和管理以及地方风俗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无锡指南》一书。

《无锡指南》初版于1919年7月,比杂志社正式成立还要早几年。是介绍无锡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教育、实业、交通、食宿和楹联、特产等的导游刊物。孙中山先生曾为它亲笔题写了封面,当地人士荣德生、李继曾、李惕平、华洪涛、胡念倩等参加了编辑,钱基博写了序言,黎元洪、冯玉祥、阎锡山、吴佩孚以及著名的学者廉南湖、荆梦蝶等写了题字和题诗,教育栏由邑人陆定一亲笔题字:“教育”。

由于当时无锡逐渐成为国内外有名的风景区,游客日多。《无锡指南》每年修订重版一次。当时政府加强对出版物的管理,而无锡杂志社是正式注册备案的出版单位,为免得再度办理申请手续,自1924年1月第五版起的《无锡指南》就作为无锡杂志社的第三种增刊。抗日战争前共发行16版,销数也增加到每年一万册以上。其印刷费用和成本均来自广告。战时停刊十年。1947年4月出第17版,1948年出第18版,印数均为一万册。印数三分之一赠送给各单位,主要是刊登广告的企业,其余则交由书局和报贩零售,车站、码头、游艇、景点均有人出售,书价的百分之四十,作为经销人员的所得,其余百分之六十交还杂志社作为管理、编辑人员的工资和开支,自给有余,不但不需补贴,且可略有盈余。这本杂志在行销上为本邑同类刊物中的最大量。今天《无锡指南》已成为珍贵的乡土旅游著作及地方历史文献。作为民国期间一本成功的杂志,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编辑到发行,作为一本畅销几十年的书,它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