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
杨时
1053-1135
无锡东林书院的创建者,北宋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宵宫。
人物介绍

从北宋开始,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理学。理学从开始到最后完全形成和系统化,经过了上百年的历程。从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经过龟山学派的创始人杨时的传承,从北方到南方,最后由杨时的三传弟子南宋朱熹把这些理学思想综合而集大成,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高峰。杨时在宋代理学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后人把杨时的学术思想称为洛学。唐文治说:

洛学者,道统所由传也。杨龟山先生受学于明道先生,其归闽也,程子目送之曰:吾道南矣。于是龟山先生来吾苏讲学,旋入闽,罗豫章、李延平两先生俱在闽受学。朱子父韦斋先生,与延平先生为执友,同事豫章先生,故朱子受业于延平,而闽学于是大盛。后人遂有濂洛关闽之称。以《周易》乾卦之义言之,周子其元也;二程子其亨也;罗李两先生其利也;朱子则贞下而起元者也。守先待后,惟洛学是赖。故曰:洛学者,道统所由传也。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今福建)将乐人,因家在龟山脚下,号龟山,人称“龟山先生”。杨时天资仁厚,宽大能容物。性至孝,幼丧母,哀毁如成人。事继母尤谨。他年轻时就对理学很感兴趣,潜心研究。熙宁九年(1016)中了进士,朝廷让他做官,他不去,却到河南颍昌去拜程颢为师,程颢人称明道先生,作为理学的奠基人,他的学说本于孟子,又吸收了庄子的思想。以“理”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杨时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程颢说:“杨君最会得容易。”会,理解。杨时对程颢的讲学,心领神会,完全领受了程颢的学识。杨时学习期满离开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远去,感叹地说:“吾道南矣!”程颢死后,杨时又跟着程颐学习,而程颐是程颢的弟弟。他们兄弟俩同拜周敦颐濂溪先生为师。从这里可以看到杨时的学术渊源。

杨时拜程颐为师时已40岁了。一天杨时和另一位学生游定夫去看望程颐,那天正下着雪。见老师的面后,跟老师还没讲上几句,程颐就打起了瞌睡。杨、游二人就很恭敬地站在旁边,直到程颐醒来,二人才告辞,这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深了。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陕西张载,也是理学奠基人之一,著有《西铭》,二程特别推崇,杨时怀疑《西铭》中含有墨子的思想,多次与老师讨论研究,直到听得“理一分殊”之说,才心下豁然贯通。“明理一而分殊”是《西铭》的重要思想,受到程颐的特别称道。“理一分殊”认为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的“理”,而万物各自的理,只是最高“理”的体现。这不但成为杨时的重要思想,也形成了后来朱熹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有一定的辩证思想的源头。

杨时中了进士,朝廷虽然委任了官职,但杨时杜门积学,“沉浸经书,推广师说,穷探为索,务极其趣,涵畜广大,而不敢轻自肆也。”十年后,历任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知县,都有惠政。任官虔州时,杨时“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杨时安心于做州县的地方官,不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朝廷遣使者到高丽,高丽国王问“龟山安在?”使者回来后报告了朝廷,才了解了杨时的学问才干,成为杨时到朝廷任官的起点。徽宗召见杨时,杨时当着皇帝的面指陈朝政之失。因徽宗宠信蔡京。在宋神宗时王安石“文六艺言以行其私,祖宗之法纷更殆尽。”到司马光时“尽复祖宗之旧。”到蔡京上台,大肆借名行王安石之法,把司马光等一百多名正直官员全部打下去,制造了有名的“元祐党籍”。蔡京掌握大权、军权20多年,作恶多端,“蠹国害民,几危宗社,人所切齿。”杨时一见皇帝就指出了蔡京造成的祸害。又指出当时京城开封在平原上,“无高山巨浸以为阻卫,士人怀异心,缓急不可倚仗。”但朝廷不听。皇帝任命他做“迩英殿说书”的官。听到金兵入侵,杨时对朝廷进言:

今日事势如积薪已然,当自奋励,以疏动观听。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则事去矣。

要害之地,当严为守备,比至都城,尚何及哉?近边州军事宜坚壁清野,勿与之战,使之自困。若攻战略地,当遣援兵追袭,使之腹背受敌,则可以制胜矣。

今日之事,当以收人心为先。人心不附,虽有高城深地,坚甲利兵,不足恃也。免夫之役,毒被海内,京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申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欲致人和,去此三者,正今日之先务也。

北宋末年,面对金兵入侵,杨时清醒地看到朝政之腐败,正使国家社稷面临着深重的危机。当京城遭金兵围困,四方勤王之兵向京城聚集,朝廷不知统一指挥,严肃号令。杨时痛斥宦官头子童贯为三路元帅,却临阵弃军而逃,“拏戮之有余罪,朝廷置之不问。”童贯握兵二十余年,覆军杀将,驯之今日,比闻防城仍用阉人,覆车之辙,不可复蹈。”奏疏直送皇帝,皇帝任命杨时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

金人退兵,朝廷立即罢免抗金将领李纲。国子监太学生纷纷向朝廷请愿,一时人心彷徨,京师军民数十万,都加入了请愿队伍,引起朝廷震动。吴敏上疏皇帝,要求任命杨时做太学祭酒,以平息军民的请愿。皇帝召见杨时问话,杨时回答:“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这正与吴敏的话相合。这时的皇帝已是钦宗,对杨时说,这个位置你最合适。于是杨时兼任国子监祭酒。

请愿事件一过,杨时又揭露蔡京罪恶,蔡京曾把王安石作为孔子的配享,杨时说:“伏望追夺王爵,名诏中外,毁去配享之像,使邪说淫辞不为学者之惑。”钦宗立即照办,但引起蔡京余党不快,上疏攻击杨时,杨时被罢免了国子监祭酒。接着杨时连上四个奏章,要求致仕。任命给事中,仍然辞谢。再任命直学士,提举崇福宫。杨时力辞直学士之名,朝廷改任杨时徽猷阁侍制,提举崇福宫,就这样杨时离开了北宋京城赴任。不多久,开封被金兵攻破,北宋灭亡,杨时也到了南方。

杨时在开封时所结交为天下才识之士,像前辈贤达陈瑾、邹浩都把杨时作为老师来对待。杨时早在政和五年(1115),从洛阳南下,准备定居毗陵,后来往来于常州无锡之间,在东门城内七箭河畔建龟山书院。那里林木葱茂,环境幽雅,很像庐山东林东景色,所以书院又名为东林书院。在书院讲学长达18年之久。东南学者推崇杨时为程氏正宗,无锡喻樗即是杨时洛学的嫡传。喻樗后来又传给了尤袤。尤袤的学生蒋重珍,李详,形成了无锡地方的理学宗传。到明代东林党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了对程朱理学的传承。宋高宗即位后,任命杨时为工部侍郎。杨时要求皇帝在经济上给勤王之兵一定的补偿,原谅宽恕批评朝廷的人。不久杨时上疏要求离开朝廷,朝廷任命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宵宫。没有多少时间,杨时告老致仕,从此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83岁,谥文靖。杨时长期任地方小官,“浮沈州县四十有七年,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而其大者,则辟王氏经学,排靖康和议,使邪说不作。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杨)时。”

纵观杨时一生,他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以程门高第倡道东南,成为洛闽中枢,程朱理学最后完成的关键人物。他绝不是后世空谈性理的所谓道学家。杨时把所学的理学思想,圣人之道,完全付之实践中。他为官正直,能剖析时弊,直陈所见。对国事、政事,都有切实可行的见解。处理政事干练明达,富于才干。他曾经说过:“读书之法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他把书中所学到的道理贯彻于自己的行动中,无论为官还是居家,纯然是理学思想的化身。他天资夷旷,济以学问,充养有道,德器早成。積于中者,纯粹而宏深。见于外者,简易而平淡。平时生活“视公一饭虽蔬食脆甘皆可于口,未尝有所嗜也。每加一衣,虽狐貂緼袍皆适于体,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厦屋若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故山之田园皆先世所遗,守其世业,亦无所营增豆区之入也。老之将至,沉伏下僚,厄穷遗佚,若将终身焉。子孙满前,每食不饱,亦不改其乐也。然则公于斯世,所欲不存,果何求哉,心则远矣。”杨时把孔孟儒学加以哲理化,把圣人之道加以社会化。通过哲学的思考,把儒家的经书醇化为理学的思想。他的著作有《龟山文集》、《龟山语录》、《三经义辨》、《日录辨》、《学说辨》。

纪念杨时的道南祠至今仍在弓河上,他受到无锡人世代崇仰。

作品集
感事书法作品
安礼以宏词见勉奉寄书法作品
县斋书事书法作品
为问鲁山翁,此意今何如书法作品
东林道上閒步三首书法作品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