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蕙田
秦蕙田
1702-1764
清代著名文臣,经学家、音韵学家,所著《五礼通考》代表了清代经学的重要成就,是礼制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人物介绍

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无锡城中第六箭河上人。为秦旭后裔,世称河上秦氏。祖父秦松龄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后又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官至左春坊左谕德。康熙六次南巡,每次都要驻跸寄畅园,秦松龄接驾5次,备受殊荣。康熙四十二年(1704)第四次南巡时秦松龄的儿子秦道然随驾进京,皇帝命其在九阿哥府上教书。不久,秦道然中了进士,授职翰林院又改为礼科给事中。这样过了20来年,雍正上台,打击皇弟等人,秦道然受到株连。雍正借太监何玉柱一案裁定秦道然有罪。判决秦道然撤职,罚款十万两银子。无锡所有家产、住房,包括寄畅园没收入官,秦道然回到原籍,交地方官看管。不久雍正又下旨拿秦道然到北京,在宗人府家产案中秦道然承认应赔三千两银子。雍正七年(1729)三千两已赔讫。因为还有前面的罚款十万两,两江总督范时绎上奏:“从前本身催追银两未完尚多,仍令地方官圈禁。”秦道然前后竭力筹措,变卖家财,一共已交了一万零三百多两,“委系无力完缴,地方官历经清查,结报在案。”在秦道然被羁押的十余年中,槛车南北,炎雨酸风,与吏卒杂驰。秦蕙田随侍膝下,百方营护。雍正十三年(1735),皇帝死去,乾隆即位,大赦天下,秦道然仍圈禁如故,原因是追银未完。

秦道然是秦蕙田的生父,但秦蕙田从小嗣给了秦易然为子。但秦易然很早就去世了。秦蕙田从小与祖父秦松龄生活在一起。秦松龄“以诗、古文名世,晚益耽研经训,尤深于诗。”著有《苍砚山人诗文集》、《毛诗日笺》还与同乡严绳孙一起编写了康熙《无锡县志》。秦蕙田深受家学渊源的熏陶。成年后,正逢家难,对宦海沉浮不以为意。他在遵义坊租了一小室作为读书之处,取名“味经窝”,意思是古代的经书读而有味,味者,品也。“味经窝’三字的匾由王澍题写。从雍正二年(1724)起,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是与同样有志读书的人聚会讨论学问的日子。参与者为同县顾栋高、吴鼎、吴鼐、蔡德晋、 龚灿诸人,称为读经会。每人各治一经,先辑录先儒解说,经过排比,确定本义。凡文字之考订,字义的辨析,义理的阐述,尽量收集各家之说,最后下断语。无现成的解释,还必须自己从训诂中探究。这些正是清代经学的常规做法,雍正九年(1731),秦蕙田与常熟陈祖范、宜兴任启运、太仓沈起元、溧水王元衡、上元程廷柞、无锡华希闵、顾栋高等一起被推荐编写《江南通志》。

雍正十三年(1735),秦蕙田参加江南乡试,成绩突出,为吏部尚书兼国子祭酒扬名时的赏识,以经学荐举,取得了举人资格。第二年,秦蕙田北上会试,殿试取得一甲第三名的高第中了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他入仕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乾隆皇帝上《陈情表》,文中说到:

臣本生父秦道然,身罹重罪,已荷天恩曲宥。只因催追银两,力不能完,仍行圈禁。迄今九载,年已八十,衰朽不堪。本年五、六月内,浸染暑湿,虐厉时作,寒热交攻,奄奄一息,几至庾毙羁所。臣虽备员禁近,而还顾臣父老病拘幽,既无完解之期,更无久存之望,方寸昏迷,不能自主,诚不忍心昧心窃禄,内惭名教。伏惟皇上衿情庶狱,有一线可原者,概予宽释。当此圣明孝治之朝,更逢薄海祝网之日,惟有吁恳鸿慈,格外鉴宥,丐臣父八旬垂死之年,得终老牅下。臣愿革去职衔,效力行走,以赎父罪。

疏入,乾隆皇帝看了十分嘉叹秦蕙田忠孝之情。下诏,秦道然免于圈禁,未完银两全部豁免,无锡城内房屋家产及寄畅园全部发还。在皇上下诏之前,秦蕙田每年徒步到戌所看望在押的老父。秦道然回到故乡,优游林泉,直到九十多岁才去世。

秦蕙田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作为文才高超的侍臣,常在身边。中探花后即入直南书房。乾隆七年(1742)入直上书房,不久迁侍讲,进右庶子,改右通政,升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乾隆十二年(1747),生父秦道然去世,秦蕙田回家丁忧。第二年乾隆即下旨:“秦蕙田服制将满,可仍以礼部侍郎用。”服满后,调刑部侍郎,兼理国子监算学,充经筵讲官。乾隆二十二年(1757),升工部尚书,兼理乐部。明年,调刑部尚书,仍兼管工部事。加太子太保,乾隆二十五年和二十八年(1763),两次担任会试主考官。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中谈到秦蕙田的为官:

公任学士时,陈科举学校六则。在礼部,奉命校阅礼书。时方修会典,天子以圣人之德,制作礼乐,百度聿新。公职业攸司,考究益精博。在工部,疏言工程难易不同,司员每意存趋避,请用刑部拏签均派例,从之。在刑部,执法平允,尤为上所倚重,同僚或持异议,公援引律例,必申其说乃已。偶僚属,嚬笑不苟。其贤者,荐达之不遗余力。众莫不惮其严,而服其公也。公殁后,部臣谳狱偶失当,上辄举公名,叹息不置,以是知公之尽心职守矣。公立朝三十年,治事勤敏,刚介自守,不曲意徇物。

秦蕙田为官才德俱优,同时他在业余的时间,孜孜不倦地做学问。“杜门著书,不异为诸生时。”他年轻时为侍护父亲,常在北京,当时有名的学者何义门、王箬林、徐坛长等人,都比秦蕙田年长,但都看重秦蕙田的学问,“咸折辈行与交。”他三十余岁时在家乡参与读经会,当时即对历代礼制有所钻研。他对礼经之文的条目:郊祀、明堂、宗庙、  禘尝、飨宴、朝会、冠昏、宾祭、宫室、衣服、器用等类,每举一义,就汇集古今百家之说而详加考校,“问难辩答”,最后写定笺释,这样细细研究已有十多年。到做官后,因职务关系,又研究古今礼制的传承增减变化。他觉得古代的礼经文献经过秦始皇焚书之后,流传下来的已不全。汉代儒生抱残守缺,十不存一。南宋朱熹曾对礼制重加编订,综合汉晋以下诸儒之说,考订辨正,作为当时礼制的经典。但他所撰的《礼仪经传通释》体例未备,丧礼、祭礼未写,为后人所续,不是完整的著作。清初徐乾学写有《读礼通考》,仅有“丧礼”一门,也不是有关全部礼制的著作。但秦蕙田从这书得到启发,把古代所有的礼制定为吉、凶、军、宾、嘉五大类,取已写定的解释,以类相从,增强排纂,取名《五礼通考》。这部书:

先经后史,分门辨类,以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天文推步,勾股割圆,立观象授时题统之;以古今郡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题统之,并载入嘉礼中。凡先儒聚讼之说,一一疏通解驳,上探古人制作之原,下不违当代之法,可以坐言起行。

中国古代的礼制不但是国家制度的根本,同时还承载着法律、宗族、等级、思想意识等各方面的社会职能。与现代社会制度相比,不完善的古代社会的制度,它所产生的矛盾,都可以通过礼制的确立而得到弥补。中国历来所称的礼仪之邦,与这一点关系密切。《五礼通考》不但是学术著作,而且是可以提供统治者对现存礼制进行调整的理论依据和取资从例之书。正如秦蕙田所说;“儒者舍经以谈道,非道也。离经以求学,非学也。”经学的研究,成为学问的根柢。它可使学者思想深邃,义理清楚,而且对科举制艺,也有影响,能写出好的时文来。《五礼通考》共二百六十二卷,代表了清代古代礼制研究的最高成就。此书网罗众说,引证繁富,历时三十八年,易稿四次而成,规模宏大,资料详备。是书分七十五类,于五礼沿革、本末源流、异同得失,都详加考订。这部书上至朝仪,下及民俗,古礼今制,无不采纳。卷首还有《礼经作述源流》、《历代礼制沿革》两篇。《五礼通考》是清代经学的丰硕成果之一。

作为经学家,秦蕙田的文集《味经窝文集》,其中一大半文章都是有关经学的单篇论文。他年轻时喜欢读《易》,认为“易者象也,先儒详于言理,略于言象”,所以就写了《周易象义日笺》若干卷。他在经学的研究方面建树很多:

又谓《诗》三百篇,古人皆被之管弦,汉魏以降传,始失其传。然天籁之发,今犹古也,因欲以今曲歌古诗,庶协诗乐合一之旨。又奏诗刊正韵书,上命公与武进刘文定公任其事。又考定四声表,兼采昆山顾氏、婺源江氏之说,欲通古音于等韵。时公已遘疾,犹往复辩论不休也。公之著述,其大者如此,他若河渠、律算,下及医方、堪舆、星命家言,皆溯流穷源,有体有用。梁文庄尝云:“树峰如鹰隼,横空飞而食肉。”其为时贤推服如此。

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秦蕙田已有疾在身,上疏请求解任,乾隆皇帝一面慰问但不同意。到八月,再次上疏,请求能回故里调养。这次同意了,还把他的官位保留,准备病好后再让他上任。秦蕙田买舟南下,但在路上病情恶化,以九月九日在河北沧州去世。讣闻到达北京,乾隆甚是伤楚。赐白银千两治丧县,赐祭葬,谥文恭,给予了大臣的最高规格的葬礼。第二年,乾隆第四次南巡,到寄畅园,想到在上次南巡时,秦蕙田扈驾南随,在寄畅园君臣赋诗唱和,极一时之盛。但现在秦蕙田已不在了,很是伤感。写下了“养疴旋里人何在,抚景愀然是此间”的诗句,并且还在诗后加注:“园为秦氏别业,去秋尚书秦蕙田以病请假南旋,在途不起,地是人非,为增感者久之。”表达了他对秦蕙田的眷念。

秦蕙田所居住宅是秦氏在六箭河上的故宅,毁后复建,旧时称宫保尚书第。2002年旧城改造。全部拆除,于此建造新式大厦,以往遗迹,已荡然无存。

作品集
秦蕙田手迹2
秦蕙田手迹1
五礼通考_卷1-262_秦蕙田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