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
钱基博
1887-1957
古文名家,经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史家,作家,教育家,教授。
人物介绍

钱基博先生已经去世50年了。半个世纪以来,从默然无闻,逐渐走向光芒万丈。最近《钱基博年谱》已经出版,他的一生已经展示在国人面前。他的学力,识力,定力正在成为社会的新的财富,这将由不久以后出版的《钱基博全集》得到体现。令人痛心和寒心的红卫兵的熊熊烈火,将钱老一生的巨著《潜庐日记》500册化为灰烬之时,理性远离了人间,而今天人们重新说起他,读他的书,纪念他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缺失的学术精神,应该随着他的著述的回归而回归。

清光绪十三年(1887),钱基博与弟钱基厚娈生于无锡县城内连元街吴氏寓庐。他有兄二人,长基成,次基恒。姐一人索琴,妹一人。钱基博字子泉,子潜,潜夫,又号老潜,别号潜庐。他的书斋名“后东塾”、“精忠柏石室”。成年后娶同邑王氏为妻,生三子一女,钟书、钟纬、钟英、钟霞。钱基博5岁开蒙,先读《孝经》、然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尚书》、《毛诗》、《尔雅》、《周易》、《古文翼》依次而读,到九岁时已全部读完,皆能背诵。12岁时发生戊戌变法,这段时间读到了《天演论》觉得耳目一新。这一年在他父亲祖耆公主持下在惠山建钱氏宗祠,这个祠堂今天还保存着。1902年,钱基博与弟基厚一起师从许国凤学做策论,为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课余读《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在许氏的众多学生中,钱基博、钱基厚、徐彦宽被称为“师门三杰”。这一年钱基博与弟一同应县试,作《李忠定上十事论》,因文中“语多伤时”未被录取。许国凤读后大为大为欣赏。1903年17岁的钱基博作《中国舆地大势论》刊登于《新民丛报》第64至67号,并得到梁启超的亲笔信,褒奖有加。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钱基博认真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新学。20岁时开始独自谋生。

1909年,入江西按察陶大均行署为幕僚记室,职事之余,自学不辍。在幕之时,钱基博俭约自律。“一日夜半,睡酣,大均使招入见,以为有所咨也,亟披衣起。至则幕僚纷侍,大均指一粲者语曰,此花榜状元,驰誉久矣。昼招则人言可畏,故不卜昼而卜夜。君不可不盼睐。基博默然。徐曰,公以风宪官而长夜召妓,岂所以仪刑百僚?遂趋以出。”钱基博的抵制受到陶大钧的优容。第二年钱基博因母病而离职返乡。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11月6日无锡光复,成立锡金军政分府。钱基博投身革命,凡是军政府的公告碑记,都由他起草。最有影响的是军政府的光复檄文,这篇文章词语典雅,气势磅礴,传播四方。1912年春,出任苏浙联军援淮军司令部军佐少校参谋,驻扎镇江。二次革命失败后即退出军界,自此投身教育,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1914年1月始发表短篇武侠小说,于《小说月报》5卷1号连载12期,颇受读者好评,不料引起林纾不快,从此结怨。后来钱基博答友人的信中谈到桐城派古文时,谈到林纾:“博生平论文,不立宗派。在曩时桐城之学满天下,博固不欲附桐城以自张。而在今日又雅弗愿捶桐城已死之虎,取悦时贤。拙著《古文辞类纂解题》,固尝微申厥指。桐城之文,尚澹雅而薄雕镂,而畏庐则刻削伤气,纤浓匪淡,于桐城岂为当行?而气局褊浅,十五六年前,徒以博偶有掎摭,见之不胜愤慨,无端大施倾轧,文章化为戈矛,儒林沦于市道,属商务不印拙稿,而不知博本勿赖市文为生。有友人介绍博任北师大国文讲座,其时畏庐在北京文坛,气焰炙手可热,亦作臧否,致成罢论,知者多为不平。然博以为真读书人,正当化矜释躁,征其学养。何意畏庐六十老翁,不能宏奖后进,而党同妒道若是。胜我不武,不胜见笑。博苟卓然有以自立。畏庐尸居余气,文章真赏,来者难诬,身后千秋,尚赖博为论定。而畏庐乃必欲穷之于所往,博岂遂为所穷,徒见其不自量。”后来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仍然对林纾予以公正评价,尽管这时“畏庐身价既倒。”

1915年,迁大河上侯氏宅。8月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在吴江两年,扩大了社交圈,他的古文也得到广泛认可。这一年他写的武侠小说由恽铁樵编入《武侠谈丛》一书出版。1917年起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任教国文,在三师的五年中于三师的国文教学及课程设置多有树建。在教学之余,被无锡县长杨梦龄聘为修无锡县志总纂,虽未完成,但成稿不少。计有:《无锡风俗志》、《户口志》、《历代兵事志》、《警备志》、《赋役志》、《无锡光复志》等。从1918年6月到1920年12月,在三师任职时还兼任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之职。1920年底,无锡国学专修馆在学宫旁建校,唐文治任校长。钱基博撰两联以贺,其一:荀卿守正,大论是宏,自顾高讲学以来,此为东林嗣响;朱子诂经,群流所仰,绍周孔不传之绪,仅见鲁国灵光。1922年,钱基博为《无锡新报》及《思潮月刊》主编,直至1924年1月该报停刊。1922年10月三师建校十周年,作为教务主任,出席纪念会并作讲演。本年陈三立为他的祖父钱维桢写家传。传文结尾写道:“余获诵先生之孙基博所属文,通才宏识,条适而上达,匪徒区区荣华之言,章句之业也。”

1923年,钱基博父钱福炯在城内七尺场建新居,为传统江南庭院式民居,题堂为“绳武堂”。这就是现在的钱钟书纪念馆。下半年,钱基博出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系教授。先后主讲《国学概要》、《现代中国文学史》等课程。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反帝爱国运动。圣约翰大学英国校方压制师生对帝国主义的抗议,钱基博随原圣约翰大学华籍教师十九人及学生500余人一起离开圣约翰大学。之后,在上海各界人士支持下,离校师生在沪西创建私立光华大学。钱基博为积极支持光华建校的人士之一。本年秋天,钱基博出任北京清华学校新制大学普通部国文系教授。1926年暑假钱基博回到无锡,8月祖父去世,奉讳家居。秋季开学,钱基博回到上海,任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直至抗战爆发,随浙江大学西迁。钱基博前后在光华大学12年,尽心尽力,努力教务。同时他又在无锡国学专修馆任教授兼校务主任,两地兼课。从1933到1937年这段时间他写了《<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国学文选类纂》上下、《<文心雕龙>校读记》、《后东塾读书记》、《版本通义》、《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骈文通义》、《明代文学》、《韩愈志》、《经学通志》。

1937年11月起无锡不断遭到日机轰炸,不久无锡沦陷。1938年1月,钱基博随浙江大学西迁至江西泰和。后国民政府在湖南安化县蓝田镇建立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即聘钱基博任国文系主任。抗战时期时值国危寇深之际,钱基博心忧天下,著述甚多,不但致力于唤醒国人,同时也究心学术,因为学术和爱国是一致的。除了开设大学国文系课程外,还专设《孙子》这门课,传授兵法常识,以应国家之需。1939年钱基博应国民党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李默庵将军之请,赴南岳讲授《孙子兵法》。他依据孙子兵法理论,分析当时敌我形势,指出抗战必能获取最后胜利。尔后,他还出版了《孙子章句训义》、《欧洲兵学演变史论》,为抗日志士提供了理论参考。1945年1月,《近百年来湖南学风》出版。后来他的女儿钱钟霞回忆:“寒风之夜,李园四周万壑松涛在响。西侧一室,桔黄的灯焰摇晃着,父亲在灯下一笔一笔认真地写这本书稿。”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钱基博由女儿钱钟霞、女婿石声淮陪侍,回到无锡老家。期间多次参加社会活动,发表演讲。8月27日,适值孔子诞生日,也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一届教师节。无锡县国民政府举行全县中小学教师联合纪念会,恰钱穆回锡,于是请钱基博、钱穆在会上作演讲。秋季开学,偕石声淮前往湖北武昌,出任私立华中大学国文系教授。1948年暑假钱基博返锡,编订《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一书,并于本年刊行。

新中国成立后,钱基博看到国家欣欣向荣,内心喜悦,把历年珍藏的7万册藏书,赠予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1951年华中大学改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钱基博仍任国文系教授。1952年6月至8月,华中师院“思想改造”运动开始。钱基博也写了《自我检讨书》一份,所幸过关。自此,由于健康欠佳与说话困难,钱基博已不再到教室上课。此后各种运动不断,但校领导照顾他年迈多病,可以少参加或不参加会议。1957年6月,“反右”运动开始,钱基博一生正直,鸣放期间作为一位政协委员,指陈所见,中了圈套,向湖北省委上了一封万言书,自以为“白头忧国输忠悃,青简明经指要津”,忠心耿耿的结果是换来了右派帽子。风烛残年,心情抑郁,因而一病不起,于1957年11月去世。数月之后,夫人王氏亦在无锡去世。晚辈们把钱基博的灵柩运回老家,夫妇合葬于无锡城西徐巷啸岭湾祖坟。1958年初,华中师范学院为先生举行追悼会。1959年7月,钱基博所撰《清鉴》一书在台北出版。

综观钱基博先生一生,他博学宏才,对中国古典学术有着精深的造诣,学术成就、道德文章,足与20世纪中国第一流学者比肩。在他的故乡,许多具有文物意义的民国建筑上,都有他撰文的碑刻。他不但是中国现代学术的良心,也是一位以身殉道的长者。他一生出版学术专著29部,编撰教材11部,杂著14部,稿本、油印本等7部,计约63部之多,都1500万言,这是一笔丰厚的学术遗产。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许多人才,薪尽火传,绵绵不绝,这才是中国的希望。钱先生的学术价值将随着《钱基博全集》的出版而为更多的人理解,新时代需要先生的学术。

作品集
钱基博手迹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