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北楼

老无锡都知道拱北楼面馆,面馆两个字一般省略掉,无锡话“拱北楼”格拉蹦脆,特别亲昵。不过,最早的拱北楼不在崇安寺,其间的曲曲折折,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1863年的时候,无锡北门外游山船浜已是闹热,沿河开设的粮行、茧行、棉纱行、山货行积聚成市。通向四乡八集的班船在此处的灯船码头上下客,白天浜河两岸人来人往,晚上河水倒映点点渔火,没有诗情,也有几分画意。热闹地方少不了吃食店。一位姓毛的生意人看准了这块地方,在浜口游弄里开设了一家面馆,起名拱北楼。双手抱拳置于胸前为拱,表示对人尊重。面馆在城之北,又是楼上楼下,毛某这厢拱手有礼了。

一说这位名已不可考的毛某开店之初很是简陋,两只炉灶、一只手拉风箱,店堂间也不大,只放得下两间桌子。这一说法也有可取之处,凡事都是由小到大的嘛,哪有一上来就高房大屋造好,开一家面馆的呢?不管一百多年前先有楼还是后来有的楼,拱北楼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有代代相传的拱北楼面条,拱北楼小笼馒头为证。

拱北楼碗面的面汤十分讲究。拿肉骨头、黄鳝骨头、鸡骨头、鸭骨头吊汤,在放入葱、姜、黄酒提香,撩面之前再在盛到碗内的汤中加适量味精、酱油、糖汁等吊足鲜头。拱北楼的面条厚薄均匀,细长柔韧,下锅煮透不会烂。如此有嚼劲的面条,辅以咸甜适中、肥而不腻、色浓味鲜的高汤,不好吃也难。拱北楼的小笼馒头先在皮子上下工夫,根据季节变化,在面粉中掺入不同量的水来和粉。和好粉后再掺入一成老酵,让面团醒一醒。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皮子白而有光泽,皮薄而韧,包好馅心拿放不脱底。因为皮子有劲道,捏出来的花纹皱折不易变形,上笼屉蒸出来外形美观。小笼馒头的馅心选用去皮去骨的猪前腿肉七成、去皮去骨的猪后腿肉三成,剁碎后拌适量皮冻,加白糖、酱油、味精、盐、葱末、姜末充分搅匀。用这种方法做成的小笼馒头,上笼屉蒸熟后,皮薄如蝉翼,一咬一口卤。

普普通通的面条,普普通通的小笼馒头,对于拱北楼而言,被当做了艺术。从1863年起,先后经历过创始人毛某、李永盈、荣阿二、周云亭、周王氏、朱文奎等几代人传承,拱北楼的牌子不倒,拱北楼的味道没变。清朝末年曾经发生过一桩轰动全国的奇案,这件奇案被编写成戏曲传唱,因此,案件的来龙去脉尽人皆知。戏文里的杨乃武冤案昭雪,由京城返乡,途经无锡,奇巧船歇游山船浜。杨乃武弃舟登岸,看见拱北楼的招牌,信步走进店内。有官差照会老板,说这位就是无罪开释的杨乃武,想吃这里的碗面和小笼馒头。拱北楼的食客们听说眼前的这位就是《杨乃武与小白菜》里的人物,一下子围了上来。杨乃武有些窘迫,硬着头皮坐下来吃面,吃小笼馒头。杨乃武原本心里有几分后悔,吃了拱北楼的面和小笼馒头,一点也不后悔被看热闹的人围观了。拱北楼的老板是个聪明人,借机扩大拱北楼的影响。那时的传播手段没有现在这般方便快捷,杨乃武家在浙江,又是令人关注的轰动人物,他说拱北楼的碗面和小笼馒头好吃,消息如同长上了翅膀,江浙两省,以至于京城里都晓得无锡有个拱北楼。

1932年,拱北楼遭受祝融之灾,房屋毁于大火。这样一家声名远播的名店就此消失实在可惜,地方名绅、时任无锡商会会长杨翰西出资相助,重建拱北楼。1934年,钢筋水泥筑成的新拱北楼落成,一时轰动无锡城。新拱北楼楼上设三个堂口,一个供地方豪绅商贾饮茶交际,称为茶会;一个供无锡政界、官商、有钱人宴请的高档餐厅;一个为普通客人提供服务。三个堂口各设十二张大理石面的八仙桌,店堂四周皆为通透明亮的玻璃窗,是锡城当时数一数二的高档宴客场所。楼下还有一个堂口,既卖碗面、小笼馒头,又卖茶水,旁边还敷设一个浴池。这样一个格局,高、中、低挡兼顾,吃、喝、浴皆备,生意自然赛过别家。这期间,拱北楼由无锡有名的捞面师傅蒋阿盘掌灶、李仁泉师傅做馒头,拿今天的话来说,叫“软硬件都过硬”。谁料好景不长,1937年日军攻陷无锡,拱北楼再遭火焚。日伪时期,百业凋零,拱北楼只能在日寇的铁蹄下苟且偷生,直到1945年,才由周云亭在崇安寺南侧租下一开间店面,因陋就简,算是重新开业。未满两年,周云亭病故,其妻周王氏继续经营。1949年,转让给朱文奎。1956年公私合营,同年迁至崇安寺金刚殿营业。1991年12月18日,拱北楼因崇安寺地区改造被拆除。2007年,具有143年历史的拱北楼在改造一新的崇安寺商城复业。重新复业的拱北楼除传统的特色盖浇面系列、小笼馒头外,还出现了黑椒牛柳、鱼香肉丝等中式简餐。


点评:

拱北楼以面条著称,百余年来,历经沧桑,盛名不衰。面条不是什么珍馐,平淡如节庆之外无数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却于平淡如水中体现出美食的真滋真味。原来,美食也是有生命力的。真正的美食同艺术异曲同工,不分贵贱,不论雅俗,天下人皆尽赏之。(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