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素菜馆

二十世纪初,崇安寺名副其实,规模恢弘,香火鼎盛,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玄观庙比,毫不逊色。因地处闹市,山门外店肆列张,人群熙来攘往。在鳞茨接芘的店铺中,有一个没有名字的素面店。这素面店也做素馅饺子,一般只做一个早市,来吃素面素饺子的大多数是赶早到崇安寺烧头炷香的香客、大清早去茶楼喝早茶的、天一亮进城做买卖来不及吃早饭的,等等。总之,早晨崇安寺一落市,光顾素面店的人就少了,一天只忙一个早市,生意差强人意,勉强维持。

1930年前,在崇安寺山门外维持这家没有名号素面店的是一个名叫邵秀英的妇女,她同她的女儿一起操持这家不起眼的素面店。早市生意特别忙,还雇过几个帮工。由于面对山门,卖的又是素面素饺子,寺院里的寺僧时常化缘一碗素面或一碗素饺子做斋饭,一来二去,便有思僧给邵秀英母女出主意,让她们干脆扩大规模,开一家素菜馆。这时,这家原来没有名字的素面店已经有个名号了,叫文记素面。做生意的都盼望着把生意做大,这样一来,就有了无锡历史上第一家素菜馆。

功德林素菜馆坐落在崇安寺最热闹的中心位置,两开间门面,可以放七到八张方台面。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佛陀生日,观音娘娘诞辰,等等。来崇安寺烧香还愿的摩肩接踵,赶早的没吃早饭,拜好佛,到功德林吃碗面。来得晚的,从庙里出来,差不多到了吃中午饭的辰光了,就变在功德林吃一顿素斋,两全其美。天长日久,功德林名气渐响,吃斋念佛的来,不吃斋不念佛的也来。后者图的是到功德林换个口味,沾沾崇安寺的佛光。功德林开张没几年,便名扬无锡城乡,连苏州、上海来的观光客也慕名而至。

与无锡其他老字号一样,功德林在风雨飘摇中迎来了无锡解放。1956年,功德林公私合营,迁至东大街,更名为文记素斋馆。大概为了避讳佛教的功德圆满。尽管如此,文记素斋馆在原辅材料供应上还是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顾,素食烹调所需的植物油、香麻油、豆类制品基本做到能够满足供应,这在物质匮乏年代,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在漫长的极左路线时代,无锡的素食斋仍有素斋、素筵供人们选择,无锡人不幸中有幸。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有关部门开始着手恢复老字号,在今天的中山路与人民路交叉口的崇安寺牌坊内侧,筹建素菜馆,恢复了功德林老字号。这新建的功德林素菜馆,装潢得古色古香,楼下大堂摆散坐,楼上设雅间。楼梯口、雅座间,装点有名人字画,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特别有创意的是,一推开新的功德林素菜馆的门,迎面一面大镜子,寓意自省自悟的佛门精神。功德林三个字,文雅飘逸,出自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主席赵朴初之手,为功德林增色添光了许多。

新建恢复的功德林不单单店容店貌别具一格,几十年传统菜肴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主打菜有:素鸡腿、素鱼翅、素鱼片、素蹄筋、糖醋发菜球等,共约二十几个品种。丰富多彩的素食菜肴,考究的装盆,传统的烹饪手法,优雅的用餐环境,吸引来八方宾客。功德林的素食菜肴,不仅无锡人喜欢,来无锡的外地人喜欢,连外国游客也慕名前往。经外事部门批准,无锡功德林素菜馆成为无锡市第一批涉外社会饭店,在多年涉外经营活动中,共收到三百多封外宾表扬信。

由于城市建设需要,1994年,功德林的大部分建筑被拆除,仅剩余不到二百平方的营业面积。尽管如此,功德林仍然坚持对外营业,创下了日均售卖八百多碗素面、五千多只素菜包子的记录。让人没想到的是,功德林由崇安区政府投资三十万元安拆迁安置进皇亭小吃食府没几年,再次遭遇拆迁。2003年9月起,功德林因崇安寺整体改造,外租店面,继续经营。在写这篇文章时,欣闻功德林又在崇安寺东山再起了。可喜可贺,可贺可喜,如果无锡其他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字号都能有功德林这样,该有多好啊!


点评: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老字号的店盛名于世要奋斗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在塑造一个老字号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曾经为之奋斗?为之忧乐过?老字号,老而不朽,可谓老而弥坚、功德圆满矣。(蓝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