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号茶食店

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黄菊农与其阿舅合股在原仁号糖栈基础上创设,专营桃肉、桂圆、枣子等,有门面12间,六间营业,六间堆货批发,为无锡当时最大的南货店。后来“仁号”在附近又开设了好几家糖栈,店多成市,“桃枣沿河”街名也因此习惯而喊响。


发展曲折

1924年,黄菊农去世,糖栈业务由其子黄云章接住,黄云章重视石碱推销而栈务日渐衰落,至1934年黄云章索性收缩糖栈,改办碱厂。1937年,抗战爆发,黄云章之侄黄明华为生计在盛巷内摆一小摊,仍承祖业卖南货。1939年,黄明华以一间门面正式开办了南货店,并起名为“仁号南货店”,货源从当时最大的山地货行“通茂”、“正茂”赊销,几年中,经营平平。1943年底,黄明华之弟黄铸明在常州学生意回家时,贩回一批花生果在店内出售,但买者寥寥,后来兄弟俩聘请镇江一个炒货师傅,把花生果炒熟了再卖,结果一炮打响,从此兄弟俩就专营炒花生果。以后又逐步增加花色品种,从椒盐花生到奶油花生、白脱花生;从奶油瓜子、水炒瓜子到甘草瓜子、酱油瓜子。

1946年,仁号增设了一间门面,并兼做批发生意,还兼并了三爱糖果厂,从此开始自产糖果,其第一个品种是鸡球牌水果糖,配方按上海大成糖果厂绿豆牌水果糖的配方。为拓展市场,又生产形如元宝的元宝糖,过年过节,这种寓意发财的糖果日销一千多斤。以后又生产丁果条、石果糖、牛轧糖、芝麻片等苏式糖果,还经销上海天辰、天星、开胃等糖果厂的各色糖果,仁号还首开将各色糖果拌在一起出售的先例,创出了令人皆大欢喜的“什锦糖”。1947至1949年,仁号生意为最盛期,招牌产品奶油花生每天零售达2000多斤,糖果达1000多斤,产品还销至常州、宜兴、溧阳等地。


工艺考究

仁号炒货的香、松、脆、色等独特风味令人食后不忘,究其奥妙是从聘师、选料、筛选、炒制等各环节一丝不苟。

礼聘名师:为创名牌,黄明华、黄铸明兄弟俩礼聘炒货师傅陈三宝、陈贵根,并一起对奶油花生和奶油瓜子的生产从配方到工艺流程精心研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仁号还特聘苏帮师傅吴福寿,自制糕点20余种,其中“仁号麻糕”名闻遐迩。

讲究选料:货源大多从产区进货。如花生来自山东烟台、安徽及苏北,西瓜子、南瓜子来自山西、山东。老师傅们分析摸索不同产地产品的特性,如山东花生色红、肉嫩、味肥、油轻、蛋白质高,是主打产品奶油花生的好原料;山东胶州西瓜子皮薄、肉厚,吃起来一嗑二瓣;新疆瓜子壳厚、肉肥、粒大,此两类是各色炒瓜子的主要原料。重要辅料如香兰素、香精均选上等货或进口货。

严格筛选:进店原料经多次筛选,严格分档。如花生分大籽、中籽、小籽、尖脚四档。大籽炒奶油花生,中籽炒奶油或椒盐花生,小籽炒椒盐花生。西瓜子分头炒、二炒、三炒、白片四档。头炒须粒大、肉厚,边周黝黑中有白心。筛选后的原料规格统一、大小均匀,便于炒制。

精细制炒:制炒流程严格而精细,用料均匀,掌握火候。奶油花生炒制前,先将茴香、桂皮加少量盐用水煮沸,待冷却到一定温度,放入花生,片刻后捞起,用糖精、香精水拌匀,盖紧容器几小时后方可炒制。要待白沙炒烫后放入花生溜炒,数量不宜过多。炒熟后即放入香兰素趁热搅拌,否则冷后花生皮易脱落。如此制炒出的花生,衣色呈厚生红色,肉色呈象牙白色,仁粒饱满、香味浓郁、入口酥松肥脆。


经营有方

1948年9月5日,《锡报》刊登仁号广告:“盛巷中仁号,花色多、出品好,选办礼品到仁号”,这段平白实在的广告语,是数十年来仁号严谨的经营作风的真实体现,其本着工精料优,信誉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兢兢业业,创树出“仁号”品牌。老板经常分析研究市场信息,吃准销路,加快资金周转。进货前,黄铸明总是先到上海各炒货店、山地货行看行情,做到心中有数,经营中,除广泛听取顾客意见外还专门聘请老吃客到店免费品尝,请他们比较各地炒货之长短。仁号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规定一等果肉零售,二等果肉批发,但不论零售批发均分等出售,按质论价。如奶油花生大籽一斤500到550粒左右,中籽一斤800到900粒左右。规格明确,价格可比,从而赢了客户。拣下来的碎花生用于制作了果条、白脱花生等糖货,剔出的白皮瓜子敲瓜子肉作糕点点缀,做到物尽其用。仁号对包装亦非常讲究,炒货分听装、盒装、袋装三类,并以“仁狮牌”为注册商标,适合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其彩色纸袋包装的炒货为无锡首创。

(施泰年)


点评:

仁号茶食店的成功,不仅是工艺考究和经营有方,而是仁号的一个“仁”字。“仁”字当头,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成功也就当仁不让了。“仁号”,值得让人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