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昌零剪百货店

清同治年间,周翰昌夫妇专事“通海搭膊”(专放铜元、银两的腰带)和土布白袜的生产,产品在自家门前设摊自销,兼或走街串巷拨浪数叫卖,邑人称之为“周搭膊”,创业由此开始。


地理天时占先

同治八年(1869),周氏在当时的商业中心东大街东口祖遗平房内开设无锡第一家零剪店“周信昌零剪店”。经营狭幅绫绢和土布零剪,以及丝棉线、头绳、引线、针箍、骨簮等小商品,非常迎合市民需要,加上设店地段得天独厚,生意日益兴隆,积累更多,后周又置房产两处。

1911年,周翰昌为二子析产,老店内长子鲁卿所有,次子逸卿另去控江门开设周信泰零剪店。1913年,周翰昌病故。1914年,欧战爆发,进口商品价格暴涨,周氏店存有德国人牌引线而获利颇多。1937年,全城闹市商店悉遭日寇焚毁,复业困难,而周氏店幸存且于战前停业避难时带走现款及部分商品,因而复业后少有竞争生意好做。1939年起,又增营小百货批发业务。1942年,易名周信昌零剪百货店。1945年,流动资产上升至6000余元。

1953年,政府推行对私改造政策时,该店营业特旺,年终盈余近两千元。1954年,经市百货公司批准挂牌经销。1956年公私合营,核定股金8000元。合营后,迁至观前街山门口新昌翼记零剪店原址,并与之合并,招牌字号为“周信昌”。1960年,划入合作系统迁至寺巷口营业。1962年仍转为公私合营,经济上并入康乐百货店统一核算。1969年月12月,并入东方红商场。


灵活经营取胜

多年的经营实战,周氏根据所经营商品的零、小、杂的特点,摸索和积累了一套灵活的经营方法。一是适时进货,低进高出。农民在夏季农闲时生产的丝线条干均匀产量高,硬衬蒲包也因气温高不返潮,又是生产旺季而收购价低,店方在夏季大量进货,待秋冬销售旺季时获利更多。二是趸批吃进,降低成本。小商品多为手工产品,个体生产户上门推销,该店整批压价吃进,并付现金,使对方愿意成交。三是收进零料,净增赚头。早年,裁缝大都会赚顾客的衣料,其“销赃”处即是零剪店。该店低价收购后有的零布作鞋面,有的毛皮小块拼成衣领、有的绸料稍加连缀成裤脚管扎带,此类生意既招徕顾客又得利甚厚。四是因时制宜,狭以求宽。随着群众消费习惯从购料自制到请人加工和购买成品为主,该店灵活适应中服成衣铺、帽鞋店、西服店等生产单位需用品种,扩大销售。如苏州的绣花绸鞋面。该店集花型配色之大成,鞋店都向其补货。该店向绸布店成衣铺剪取各色衣料小角为样,将白坯丝线和软缎染成与样料一致的颜色,色种齐全,所以,上述店铺都向其批购。五是备货众多,批大于零。该店备货门类齐全,品种繁多,鞋面是零剪店的主要商品之一,除此之外,制鞋材料举凡蒲包、硬衬、鞋里、沿口、鞋底、拉练、松紧布用到鞋攀、绒球、丝线结等应有尽有,风俗用品和冷门商品亦唯其独家经营,顾客用不着跑第二家店。由此及彼,又逐渐形成对小百货店批发,利润达到18~20%,其结果是小商品做出了大生意,批发额超过了零售额。六是和气生财,不计时间。周老板平日里常告诫伙计:“买客是衣食父母”“开店不离店头”,该店虽人手少,但随时有人礼待买卖客人,即使是打烊之后,如有客求购,总是开门迎客。这是数十年中一贯的生意经。

(陈宇清)


点评:

距今138年的老字号百货店,虽已找不到它的店面,但它的六条经营之道,还是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凡是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其成功的“创业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