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图里

靖海公园

旧时到尤图里,先要经过上马墩,这个地名起源于明朝。凡无锡知县到东亭华察太师府上拜会,先由县城坐轿至此,再从这里上马而行,因为县城到东亭有几十里地,骑马可省时省力,附近的土墩,也就被称为上马墩。尤图今称尤渡里,古称回溪里,旧时有东回溪、西清溪之说,清溪即今梁溪。据说当年的东回溪河阔水深,与梁溪不相上下,附近又有三个高大土墩,高墩大水给交通带来不便。当地人就仿填塞芙蓉湖的办法,不断地挖取三墩之土去填回溪。经过一百多年愚公式的努力,“墩损如丘,溪流如线”,造成了许多良田。至今的残丘被称为三墩凹。

尤图地名的来源,则与尤庄定公的庄园有关。明洪武十三年(1380),尤氏后人扩建庄园,建书香堂三楹,又在堂后开凿小池,当挖到一尺深时,见有大石板,就令停工,到了夜半,主人自己移开大石板,下面竟是两罐银子。主人仍将石板盖好,银子不动,另外择地凿池。过了十年,发生旱灾,于是禀过官府,愿意施赈。当时斗米百钱,就取出一罐银子,有三百两之数,交与官府,换了宝钞买米,周围十里之内的老百姓以此度过了荒年。再过五年,又遇上旱灾,就用另一罐银子易米施赈。百姓于此感恩不尽,就改回溪里为尤图。传至尤谦,在庄园里增建梅花书屋,上梁文写道:“门前五柳,独高隐逸之踪;堂下三槐,犹注功名之想。梅花别墅主人尤谦,浮沉田里,来往江湖。五车书不解骄人,七寸管尽堪豪我。当年题柱,叹结驷以无媒;迩岁担囊,揽敝裘而有泪。且索枯肠,小寻歇脚。卖三五篇文字,博得几贯金钱;讲一两叶春秋,收取数张宝钞。巧经营,全凭三寸舌;苦积累,欲安七尺躯。于是负郭膏腴,回溪形胜,小堂初构,摹杜子之浣花;荒径新除,学郭生而种树。信是清闲境,真成安乐窝。”梅花书屋落成后,又增建半隐堂。但到明末,庄园已易姓,不再属于尤氏了。尤图还有观音庵,也是尤氏先人所建。据说当年尤氏任粮长之职,负责送粮到南京,误走御道,被打入天牢,生了重病,眼见性命不保,梦见观音菩萨以杨枝水洒面,病就慢慢好了,走御道之事也得以赦免,回家路上,在江边见一个木雕观音,很像梦中所见,于是请回,建庵供奉。尤氏庄园后来毁于倭寇,只有观音庵尚存。

上马墩旁原有一座小土山,高约10米,状如牛头,故称牛头山。牛头山周围有几十米的范围。牛头山与上马墩之间有一个小村,名叫山墩凹。上世纪30年代初修筑锡沪公路,牛头山正好当路而立,于是被削去大半,仅剩半壁立在公路边。蒋介石六十寿辰到无锡来“避寿”。避过寿后,宋美龄想乘飞机去上海,但无锡没有机场。有人设想把锡沪路两旁各拓宽10米,做成临时跑道,供小型飞机起降。于是县政府组织民工,当夜动工,夜以继日,突击施工,几天内筑成长约1000米的临时飞机跑道,即今天锡沪路一号桥到莫家庄的一段。当时老百姓没有近距离见过飞机。当飞机降落时,都去观看。此次筑路,剩余的牛头山被夷为平地,从此不存在了。山墩凹的农民种菜为生,当时的民歌:“亭子桥高,塔影桥低,山墩凹里菜园地。”今天这些都已成了过去。

1987年,上马墩地区建成了靖海公园,占地二点八公顷。“靖海”之得名,乃因明嘉靖年间,知县王其勤筑城抗倭,曾修筑东城门,名为靖海门。公园大门,以大理石贴面,呈几何形,并缀联花架。在鲜花盛开的花坛中央,有章永浩所作大型紫铜浮雕,就是“筑城抗倭”的题材。入门,有喷水池,配以灯光交织成彩色的水帘。其后曲水之畔,堆叠假山,山势险峻,五道瀑布凌空而下。东有青少年活动区,树木葱茏,草池碧绿,另有树皮色彩的小屋,红色松干的小亭,即为儿童乐园,波状环形的花架上,镶嵌着“十二生肖”图案。从土山洞拾级而下,有地下游乐宫,面积二千五百平方米,其中舞厅溜冰场九百平方米,全用大理石贴面,铝合金框架吊顶。这里冬暖夏凉,适宜轻歌曼舞。

园中主景是“回溪三墩”。据《锡金识小录》记载,宋代无锡“西有梁溪,东有回溪,回溪中三墩鼎立”。当时民间有“削三墩,平回溪”、“撤土祭河”的传说,百余年来不断取墩土填溪,终于三墩削平,回溪淤没。建公园时,就在园中挖池堆山,重现“回溪三墩”之景。这里土山之间,石径盘旋,花树簇拥,溪水环流。因溪中立小岛,岛上以廊连接,建成圆形、椭圆形、月牙形的文娱活动室。中间天井,明亮宽敞。绕溪山之麓,建绿色小亭,旁有吹笛女雕塑。与回溪一水相依的是映月潭,潭旁临水设七个圆形玻璃墙面的音乐茶座,恍若水晶宫殿,右侧为盆景展区。

最近,靖海公园又进行大规模改建,增加现代公园设施,使它更符合市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社会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