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鸿鉴
侯鸿鉴
1872-1961
教育家,无锡竞志女校创办人、校长。
人物介绍

侯鸿鉴,字保三,因母亲生他时梦见小狮子堕云中,又字梦狮。他十六岁时开始自号病骥老人,另号铁梅、沧一等。祖居无锡四郎君庙巷,后迁北禅寺巷。

侯鸿鉴五岁开始入塾读书,遍习四书。十三岁游惠山春申涧,写诗一首:“石上看云起,白云无尽时;白云自来往,默与我心知。”天资聪颖显露无余。十四岁时读完五经,由俞复教读《文选》,自己读《近思录》、《日知录》,学习做诗句,八股文。十五岁从顾子成涉猎史汉诸子,让他帮着修改文论经义,为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他的父亲士环曾去台湾任职,不幸感瘴气染病而归,所以家境清寒。侯鸿鉴的《除夕》诗描写说:“一天风雪过残年,屋漏家贫剧可怜;最是不堪堂上母,夜寒刀尺动灯前。”接着,他的哥哥鸿锡又早逝,留下两个侄儿也需侯鸿鉴照顾。所以他十六岁时,在家中设馆授徒,支撑家用。另外,他还通过参加东林书院官师课、上海格致书院时务课、宁波辨志文会经古课,赚取“膏火花红”来“维持家食”。

强烈的自尊心和困苦的环境造就了侯鸿鉴独特的个性。他在《自述》中说:“境愈窘,饮愈豪,态益狂。有‘乾坤一粟酒楼高,酣态淋漓看宝刀;大笑昂头向天问,果谁并世是人豪’句。人以狂生目之。”还说:“余性傲放,自命非凡品,立志坚且远。愤清政日非,诟那拉后之荒淫,以为亡清者必斯人。”狂放的背后,隐藏着远大的志向。

十八九岁时,他虽有大志,两度赴江阴应童子试,竟均遭落选。激愤之余,酒后跃入长江。被同伴救起,幸免于难。此后三年中,他发愤苦读,遍读古今名籍,每天数万言,且眉批圈点,十分认真,寒暑不辍。与丁福保等数人一起“专攻诗词骈文”,使自己的诗文更上一个台阶。又参加江阴南菁书院经史课考试,以取膏火补贴家用。并注意研求新学,纵览物理、化学,自习梅氏算学丛书、《几何原本》、《四元玉鉴》等。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组织诗社,组织“西溪算学会”,编辑《积志学会月报》,助裘葆良编《无锡白话报》等。

1897年9月,侯鸿鉴考入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师范院,肄业后又学习法文。半日读书,半日到南洋公学附属的“中院”教学生,以资度日。1898年,他终于通过童子试,取得秀才资格。接着到上海《时务晚报》任主笔。次年又通过考试,成为县学禀膳生。他还在无锡创办务本小学,又成为南菁书院的附课生,这样又得到一份“膏火”。

1902年,他赴南京参加乡试落选。后得到杨涵修六十元大洋的资助,同顾述之、秦毓钧等到日本弘文师范学院学习。杨模创办的竢实学堂也拨校款资助,还加上他翻译日文书的报酬,完成了一年的学业。这期间,他“研教育,谈革命”,著《教育概论》,还给秦毓鎏主办的《江苏》杂志撰稿。

1903年,侯鸿鉴毕业回国,担任竢实学堂史地、理化、音乐课的教师。他自己又创办了寻常高等小学校,兼江阴西厅师范主任,编写教育丛书和课本。次年七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毁学事件”, 竢实学堂等几个学校被砸毁,杨模无心再留在无锡。所以,侯鸿鉴接替杨模担任竢实学堂校长。同时他又在水獭桥其表兄廉泉的家中开设单级小学。

1905年,侯鸿鉴的夫人夏冰兰从绍兴明道女学回锡,他们又盘算着开办女子学校。侯鸿鉴拿出这几年编译和教授的全部薪酬,还典卖了家中的古董及夫人的首饰,在原水獭桥单级小学的基础上,办起了竞志女校,侯鸿鉴自任校长。这是全国首家新式教育的私立女子学校。他仿照日本办学模式,设修身、国文、历史、地理、体操、图画、唱歌等课程。竞志女校教育成绩卓著,与上海务本、爱国和苏州振华等女校齐名。侯鸿鉴后来虽然各种职务繁多,但一直保持竞志女校校长的身份。该校不断扩大发展,包括1911年迁址北禅寺和抗战期间将女校移到上海租界复课等事,都是在他的主持下进行的。该校成立几十年来,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是侯鸿鉴最引以自豪的。

在创办竞志女校的同时,他还组织理科研究会,先后独立创设西城师范学校、模范小学、女子理科研究会、幼稚园等,还与顾倬等组织商业半日学校。这些学校的创办,“皆赤手经营,凭译编各科讲义版权以济校用。艰难筹措,牺牲一切。知有校不知有家,盖自此始。”

1906年,侯鸿鉴应江苏提学使周少朴之聘,担任省视学。视学的同时,他游览山川古迹,研究地理、历史、物产,采集标本,供科学研究之用。又将视学时发现的问题,写成《学务著谋》一册,以改进全省的教育状况。但是他办学负债累累,年关临近,他买了一支手枪,准备以身殉学。幸而得到周舜卿等许多人的帮助,才没有付诸实施。

1909年,他又被江西提学使王胜之聘为视学,在江西山区多次遇险。接着辛亥革命爆发,他冒着危险逃出江西,赶回无锡,策应秦毓鎏等人的无锡光复行动。无锡成立临时县议会,他被选为副议长。江苏县议会联合会于镇江成立时,他又被选为会长。

侯鸿鉴多次参加全国教育会议,参与全国教育方针的策划。民国建立后,他写了《民国教育制度》二巨册,到南京拜会蔡元培教育总长,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在民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他提出小学废除讲经读经等案;全国师范校长会议上,他又提出关于女子高等教育案六件。袁世凯酝酿复辟帝制时,他想用停办竞志女校来表示抗议。天津的严范孙劝诫他说:“国事任何变乱,学校不应中止。舍教育无以培国本。”侯鸿鉴“感其言,仍服务(教育)不辍。”

从1912-1927年,他先后担任江苏、江西、河南、福建等省教育厅视学职务。还担任过苏州浒墅关蚕业学校、厦门集美师范中学、泉州明新师范等校的校长。奉教育部指派,视察河南、陕西、甘肃及东三省的教育事业。并接受各地邀请,到北京、天津、福建、安徽、浙江等地讲学。足迹遍布全国,还去了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他把所见所闻写成游记,供商务和中华书局发表。而将“视学之俸、译书之资,悉充校用。”由于时局混乱,加上军阀交战,他出行遇险,遇盗、遇绑时有发生,但他说“绝不因羁旅之苦,稍杀余志。”

1924年,侯鸿鉴五十三岁时,他为探索中国教育之路,毅然决定孤身一人出国考察。他历时半年,环球九万一千余里,经过日、美、英、法、比、德、意、瑞士、印度、埃及、越南等十一国。遍历亚、美、欧、非四大洲。每到一处,他重点拜访当地的教育专家,考察该国所以兴盛的原因,并与本国加以对照。他将所见所闻录于笔端,写成《环球旅行记》一书出版。

回国以后,他先后担任过吴淞水产专校训育主任、陇海铁路机要秘书等。1928年秋任福建省教育厅秘书,至1930年1月,福建因政治动乱,厅长程伯庐被掳,侯鸿鉴代理了教育厅长职务。他再次入京,参加全国教育行政会议,提出营救方案。当年9月1日,侯鸿鉴改任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后转任教育厅第四科科长,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1936年他写的《自述》中,曾对自己大半生奔波于全国各地和周游世界的成果作了总结,其中说:“屐痕多年,搜集各种品物:仅有历史品百四十余种,地质标本千六百余种,生物标本七百余种,艺术品四百余种,教育品千余种。而博物院犹未建筑。”另外,他还写了各种旅行记五十六种。可见,他一直是在为国家的教育、文化事业奔走。他的《自述》中一开始说:“骥叟,古之伤心人,今之苦行者也。”

抗战之初,竞志女校被日机炸毁,经他多方周旋,次年女校于上海租界复校,直至1941年12月日军进驻租界才停办。1945年秋,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竞志女校在无锡重新开课,73岁高龄的侯鸿鉴仍然担任校长,直至解放初期。

1950年,他被选为无锡市人民代表,出席苏南区各界代表会议。1953年后任无锡市政协委员。1961年6月19日,侯鸿鉴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作品集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