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丰园

无锡老字号有一个特点,店名招牌极富祈福意义。譬如创建于1867年的聚丰园菜馆。在遥远的清朝同治年间,偌大中国积贫积弱,占领无锡的太平军与朝廷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无锡城中的房屋毁之六七。所幸北门外沿河受损不大。战事稍歇,平民百姓最大愿望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创办聚丰园菜馆的王荣初、华仲兴、胡绍奎,也不是什么富商巨贾。在无锡城墙老北门外合股开菜馆前,三人在盐公堂烧饭。这盐公堂类似于现在的盐业专卖局,那时,食盐属于重要商品,为官商们所垄断。

王、华、胡三人一定怀着梦想,不然,不会给三人合开的饭店起了这么一个满怀希望的名字。城门脚下的聚丰园菜馆,背靠护城河,两开间门面,约十张台面的样子。城墙下的房子一定是平房,不然的话,岂不要危害城池安危?背靠护城河的聚丰园有一个有利条件:渔船来往方便,好臂太湖里的鲜鱼活虾就在聚丰园的灶头边。渔船送来的湖鲜,笼养在河中,顾客现点现杀,鲜美无比。聚丰园船菜渐渐有了名声,有吴地俚曲《无锡景》唱词为证,俚曲唱到:“小小无锡城呀,盘古到如今,东南西北共有四城门。北门城脚下呀,有个聚丰园,酒水搭呀搭船菜,大江南北呀有呀有名声。活炝虾呀只只呀满台那个满台飞,腐乳汁肉呀,炒呀炒蟹呀那个蟹黄油,吃得那个客人们人呀,个个都称心”。聚丰园的腐乳汁肉、奶汤鲫鱼、梁溪脆鳝、灌肠虾球、活炝虾、炒蟹黄油、清炒大虾仁等看家菜,色、香、味、形、品兼备,配上吴侬软语的俚曲小调,闻者无不心向之,神往之。

1906年,沪宁铁路开通,无锡到苏州、上海,无锡到常州、镇江、南京短则个把钟点,长则半日,便可到达。春秋两季,沪宁线上的游人、食客纷至沓来,一来为了赏景,再就是无锡的船菜。火车乘到无锡北门火车站,换乘黄包车至北门外聚丰园,弃车登船。聚丰园的大师傅随船煎、炒、烹、炸,船在水上行,游人和食客坐在画舫般的游船上,边品无锡船菜,边赏沿岸美景。一时间,商贾谈生意、文人弄风雅、政客拉关系,都喜欢包一条船,泛舟山水间。聚丰园船菜的美名不胫而走。

聚丰园好譬一个舞台,在这美食的舞台上长袖善舞的掌勺师傅好譬每台戏的主角。民国初年,聚丰园掌勺的姚寿根、姚荣根两位大厨,手艺超群,人称“两姚师傅”。聚丰园锡帮菜特色渐渐浮出水面,聚丰园的名号也随着掌勺师傅们的独门绝技而声名远播。在社会动荡与岁月变迁中,聚丰园菜肴师徒相授,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基本保持不变。漫长的来路上,传承保持了聚丰园的风格,变化赋予了聚丰园永不落伍的生命活力。以船菜为例:一般人以为,船菜即江、河、湖鲜,其实不然。无锡米码头、布码头船通五湖,来往客商足迹达四海,慕名而来的客人各有各的口味,聚丰园必须在立足本帮菜的基础上,满足五湖四海宾客味觉审美需求。所以,聚丰园的船菜只不过是一个浪漫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吸纳天南地北各大菜系的长处,慢慢形成了聚丰园自身特点。聚丰园菜肴立住了脚头,聚丰园的名气同三里墩的蓉湖楼、南门头聚鑫园并驾齐驱。无锡官绅商贾间交往应酬,红白喜事待客,都以在聚丰园或请聚丰园大厨到府上操办为体面。

同聚丰园菜肴声誉日盛一日相应,聚丰园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筹股集资一千四百银洋,扩充门面。老聚丰园门前马路高于店堂门槛,顾客进店须拾级而下,顾客不方便,店家不吉利。这次改造以后,不但改变了原先顾客不方便、店家感到不吉利的格局,还把门面从原先的两间扩大到三间。其中,东间地上铺地板,做成雅座;当中为散座,供一般客人待客时选用;西间支炉灶,搭台子,作为厨房。为了区别于扩充门面前的老聚丰园,老店新开后,更名为新聚丰园。这次改造后的格局一直维持到五十年代中期。

新聚丰园的菜肴由“湖”扩大至“海”--在老聚丰园传统湖鲜菜肴的基础上,推出了高档线路的海参烩鳝鱼,鱼翅、海参、鱼肚、鱼皮配蟹粉系列,这些海鲜和湖鲜完美结合的高档菜肴一经推出,食客趋之若鹜。这段时间至抗战全面爆发,适逢无锡工商业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颇为繁荣,消费水平自然随着水涨船高,小小无锡城数一数二的聚丰园菜馆生意兴隆。据说,当年聚丰园的常客中,不少人酒足菜饱后没胃口吃米饭,可习惯上请客又不好不吃饭。聚丰园也真会做生意,山珍海味之后,端出厚稠正合适的香粳米粥,辅以几碟搭粥的小菜,正合客人们的意。于是,聚丰园的粥同聚丰园的菜一样有名。八年抗日战争,被称为“小上海”的无锡百业凋敝,聚丰园惨淡经营,熬过了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这段黑暗时光。抗战胜利后,大大小小的国民党接收大员们蜂拥而至,濒临崩溃的经济仿佛注入了一支兴奋剂,重获和平的虚假繁荣掩盖了千疮百孔现实民生。四十年代后期,无锡城内城外先后新开了宴宾楼、万利酒楼、美华楼、迎春园、中国饭店、太湖厅等七、八家大型饭店,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聚丰园只有不断地在菜肴上推陈出新,才能立牢脚头。这段时间,聚丰园除了传统的鱼、虾、蟹、海鲜等主打菜以外,还挖掘整理了一部分日本人占领时期失传了的无锡本帮菜,以此唤起人们对家乡、对传统美食、对聚丰园的情感。如今,炒三泥、炸羊尾、爆串、口磨锅巴汤、云块鱼、酱卤芽这些正宗锡帮菜肴,有的再度失传,有的被聚丰园今天的传人们继承了下来。当然,有些锡帮菜肴是因为现代人口味的衍变,慢慢地淡出了无锡人的味觉审美范畴,而非今人不如前人。在名店林立、高手如云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聚丰园凭藉兼容并蓄的菜肴特色,仍能稳居无锡大大小小民名店之首。

1949年无锡解放,新的人民政权代表占人口绝大多数劳苦大众利益,主张勤俭办事。这一时期,不仅仅聚丰园一家改变思路,放下名菜馆的架子,推出面向百姓的菜肴,其他酒楼饭馆都在响应号召,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历史使然,非个人主观意志所为。至于数十年后的今天,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前只有达官贵人们吃得起的山珍海味、湖鲜河鲜,普通市民也消费得起了。所以,今天振新名店、让老字号重新焕发青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开创至1966年,在原址经营了九十九年后,聚丰园菜馆迁至中山路与解放北路交界处现址。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聚丰园的历史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改名为新风饭店。所幸历史的曲曲折折中,事物总体在朝前发展,被迫改名为新风饭店的聚丰园扩大到三层楼面,底楼菜馆部可设八张大圆台、二十八张小方台,规模比原来大了许多。“文革”结束后,得以恢复原名。

1996年,聚丰园迎来了发展机遇。无锡市有关部门同意聚丰园翻建,借聚丰园这块老字号金字招牌,打造一个国际三星标准的特色餐饮商旅酒店。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聚丰园大酒店,拥有一百五十多间中高挡客房、二十多个风格迥异的雅座餐厅,可以同时接待七百人就餐。更值得庆幸的是,聚丰园传承到唐伟良、朱一飞、朱民这代人手中,宝骥遇良驭。这些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的新一代传人,师古不泥古,积极探索锡帮菜的新烧法,让传统偏甜、偏浓油赤酱的无锡本帮菜更适合现代人口味。在新一代传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聚丰园先后获得“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华餐饮名店”、“全国绿色餐饮企业”等多项殊荣,并被国家旅游局审定为三星级酒店和“中国绿色酒店”。(蓝冰)


点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是评论文艺作品的,拿来点评聚丰园也恰到好处。聚丰园以锡帮菜和兼容并蓄的船菜见长,一道腐乳汁肉一百年不变,这道菜本身就已成了文化。一直以来,人们淡忘了味觉审美艺术的存在,大概君子羞于谈吃。美味传承,生生不息,这种别样的审美、别样的艺术,不也正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无限热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