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丰参药店

无锡历史上有两个同丰字号的参药店,一个叫李同丰参药号,即后来的健康药店。还有一个同丰参药店即本文所要讲述的百年老店,创始人之一也姓李,此李非那李,此同丰要比非那同丰早创约一个甲子。

话说1853年,无锡北大街已是热闹得不得了了。布料店、药材店、钱庄、当铺、酒楼、茶馆比比皆是,从早到晚,车马轿熙来攘往,招摇过市者非富即贵。洛社镇石塘湾望族李廷发儿子李金镛与虹桥湾顾家合伙开办同丰参药店,店址选在北大街。这同丰参药店坐落在北城门与横跨京杭运河的大桥之间,时至今日,北大街虽然湮没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了,但“大桥下”这个地名却通过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口口相传,流传了下来。同丰参药店原址就在“大桥下”,一座两开间门面、表面上两层实际使用有三层的“矮三层”石库门房子。

推开同丰参药店的大门,即为一个约三米宽、五米长的过道,过道旁边是房子的侧厢房。同丰参药店的中药材和草药就堆在厢房里,推门走进厢房,草药特有的清香立刻充盈人的肺腑。石库门房子的中厅宽敞整洁,厅堂前侧上方有一个玻璃天窗,因此光线明亮,厅中的营业柜台、中药抽斗柜、供顾客们坐等抓药的太师椅等物件均沐浴在柔和的天光中,好似新上了一层光亮的清漆。店堂外的石库门墙上刷有老寿星骑着梅花鹿的图案商标,寓意同丰参药店禄寿齐至,广告意识可见一斑。后来同丰参药店即以“寿鹿”商标经营人参、燕窝、鹿茸等上等名贵药材,货源正宗,价格适中,因此备受推崇。

名贵中药材打开牌子,同丰参药店远近有了名气,找上门来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不少人属于穷困阶层的劳苦大众。李金镛虽然生在望族,但从小生活在江南农村,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底层人民在贫病交加中痛苦挣扎的世像。基于一个人的良知,李金镛在经营名贵中药材的同时,坚持为平民百姓开方抓药。李金镛交代账房,遇到穷苦百姓来抓药付不出钱,先出药救人。如果病家实在付不起钱,同丰也不强究,譬如积德行善。这样一来,同丰参药店的名声愈盛,有钱人、没钱人都信赖同丰参药店,都忘不了同丰参药店的好。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说:金杯银杯,不及老百姓的口碑。李金镛要么深谙此道,要么品德超群,不然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无锡同丰参药店红火起来以后,李金镛同合股人商量,借机到常州开设西丰裕药店、东丰裕药店两处分号,在参药行业一时传为佳话。

同丰非常注重选人用人,招进店的伙计大多数识文断字,不识字的起码是聪明伶俐,药店里的活计一教就会。久而久之,不识字的识了字,识字的比来同丰之前精明。有了这些好学上进的年轻伙计,同丰自制研配的中草药方剂量准、研磨得法、切配到位,同样的方药,外型就优于别家字号。年轻伙计们接受新思想快,西风渐进后,哑铃操传到无锡,同丰的伙计们早晨集体在药店厅堂中练哑铃,即强身健体,有向大众传达了体育锻炼、健康人生的生活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丰参药店在做自家的参药生意的同时,引导了一种新的体育强身健体的生活理念,这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有着现在人无法理解的意义。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同丰参药店形成了坐堂中医诊病开方,堂内抓药的风格。此外,同丰还研制多种膏药、滋膏、末药,病家随到随配、随配随敷,方便快捷。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同丰与李同丰、大吉春并驾齐驱,成为无锡著名的三大药号之一。1956年,同丰参药店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时期摘牌更名,1981年重新恢复老字号,称同丰参店,店址移至中山路,专营人参、银耳等高级滋补成药。同丰参店以品种多、规格齐、服务好,被无锡市财贸系统评为优秀商店。

(蓝冰)


点评:

德行德行,有德方可行,有德方可远行。口碑口碑,有口皆碑不用碑。同丰参药店与今天的商家一样,也注重商标和广告宣传,实际经营管理中更注重以德治店、以德育人。这算不算企业文化呢?如果算,该算得上无锡较早的自觉企业文化了。企业文化是后来的人总结的,有些企业刻意而为了,反而露出破绽来。同丰参药店的成功,皆益于德。看来,一切师法自然为上,自觉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