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老陆稿荐

清朝同治年间,约1871年前后。藕塘乡人陆步高,迫于生计,夫妻相帮,在无锡北门头沙文丼菜场摆了一个小小的猪肉摊。这个不起眼的斩肉摊,经过十几、二十几年的积累,孕育而成了后来名扬沪宁线上的陆稿荐熟肉店。这是后话。

凡事皆有因果,只是常人不太注意。话说这陆步高夫妇,虽然身处市井,靠斩肉安身立命,却是乐善好施之人。从前卖鲜肉不同于现在,卖不脱的肉没有冰箱可摆。讲仁义的摊贩,不会把隔夜肉卖给顾客,早市落市,卖剩的落脚货自家吃,绝不会混到第二天的新鲜肉中去卖。哪一天生意特别清淡了,没卖掉的肉或肉骨头,便施舍给吃不起肉的贫苦人。

有一天,陆步高夫妇的肉摊头上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这乞丐嘴里不停念叨,隐隐约约听得出“肉、肉、肉”。陆步高妻子明白眼前这个叫花子想吃肉,换了一般人,一定会挥手驱赶,说不定还会数落:要饭的,吃饱肚子好了,还吃什么肉。陆步高夫妻俩那天的生意不好,眼看落市了,索性收了摊子,让站在肉摊头不肯离去的乞丐跟着走。乞丐噜噜嗫嗫,诚惶诚恐地说:“我没什么用场,去了只会给二位好心人添累赘”。陆步高妻子快人快语,说你一个四处为家的人,给你一块肉,也没处烧,不如跟我们家去,我烧肉给你吃。接着连说几个“可怜啊,可怜”。自此,陆步高夫妻俩的肉摊头上多了一个帮手,说是帮手,实际只是搭个下手,帮着照看照看。外人问起,说是不是生意兴隆了,雇来一个伙计?陆步高两口子笑着摇手,说,哪里吆,亲戚亲戚,来城里白相相的。

一晃一个寒暑交替过去了,这个一直不肯说自己身世的漂泊者像来时一样,婉转提及,说拖累了,他该上路了。至于上哪儿去,这位来无踪去无影的传说中的江湖隐士自然不会说。民间流传的版本之一这样描写这位浪迹江湖的隐者,说他提出离去是在陆步高夫妇喜得双胞胎儿子之后。那天,陆家沽酒烹肉,庆贺一双婴儿的降生。酒过三巡,陆步高请早已与家人无异的这位江湖隐士给两个婴孩起名字。这位隐者平时一定表现出过聪明与睿智,这种不易被人觉察的聪明与睿智,一定在不经意间深植于陆步高夫妇的记忆中,否则,陆家不会请一个寄居者为自己新生的孩子起名。中国人无论贫贱,不管穷还是达,对自己的后代,尤其是男丁,名字一定是要好好起的。像陆步高夫妻这样身处穷街陋巷,依照传统“士、农、工、商”等级,位列最末,商中又排在摊贩底层,不可能不对这一对双胞胎男丁寄予厚望。日后,陆家送两个孩子上学,就是明证。可能应了真人不露相的谶语,这位化身为乞丐的隐士,已知真身即将暴露,遂婉转流露去意试探。哪知主人胸中了然,请他给两个初生的婴儿取名,这可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才拥有的殊荣。这位隐身于市的隐士知道自己该走了,也不客套,说自己身无长物,仅有一席稻草编的垫子,赠与二位留做纪念,两个孩子的名字就出在这草垫子上。说完,隐士深深一揖,挥手告别了这对善良的夫妇。

后来,陆步高将这段奇事讲给人听。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个读过一些诗书的书生一拍大腿,说对了对了,他告诉你,你一个儿子叫陆稿、一个叫陆荐。陆步高一头雾水。书生急得不得了,说你这个人真笨,古书上说的嘛,稻草编织的垫子叫稿荐,你一下生了两个儿子,不就是稿和荐吗?陆步高似懂非懂,打躬作揖,请那书生细说书上是怎么说的。书生的思维跳跃性大,没耐心解释,追问陆步高稻草垫子现在何处。陆步高只得以实相告,说他们夫妻二人以为两个孩子的名字写在草垫子里,翻来扒去找,结果把草垫子折腾散了,成了一堆乱草。书生忙问草在何处。陆步高说草归拢一处,捆捆扎扎放好在那里呢。书生提出跟陆步高去看看草垫子拆下来的稻草,路上打听那位高人平时有什么怪癖。陆步高告诉书生,说他们家这位“亲戚”特别知趣,自打来到他们家,不肯睡床,晚上一直睡在草垫子上,也不要枕头被子,随身带来的两只有裂礤的碗合扣着往头底下一放,枕着就睡了。书生停住了脚步,以拳击掌,连说陆家里陆家里,你遇着仙人了,你遇着仙人了!书生告诉陆步高,说那两只碗合扣在一起,就是一个“吕”字。这个姓吕的是神仙呢,同陆步高夫妻俩朝夕相处了一年有余的就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纯阳。说到这里,陆步高想起一件事。有一回,时值三伏,早市落市了,鲜肉一点没卖出去,陆步高两口子看着猪肉发愁,挥着柳条赶苍蝇显出少有的有气无力。收摊时,吕纯阳不知打何处采来几片荷叶,盖在肉摊头上,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讲给陆步高夫妇俩听似的。说生肉卖不脱,为啥不烧烧熟。陆步高妻子一听,有道理呀,精神头一下子调了起来,忙催促丈夫收摊回家,生火煮肉。虽说那回烧熟的肉没卖一文钱,还是分给平时舍不得吃肉的街坊邻居们吃了,毕竟没暴殄了天物,也算做了一回善事。

书生能说会道,没几天,小小无锡城尽人皆知八仙吕纯阳吕洞宾来过,南北东西四城门传得活灵活现。陆步高夫妻俩一商议,就按书生的说法,给双胞胎儿子起名为陆稿和陆荐。按书生的说法,仙人用过的器物都有仙气,何不试着拿仙人馈赠的宝物烹煮卖不掉的鲜肉呢?兴许会有奇迹发生也说不定。再则说了,仙人吕洞宾在时不也暗示过他们,让他们“生肉卖不脱、为啥不烧烧熟”吗?这里面说不定暗含着玄机,不是说天机不可泄吗?有一回,又剩下来不少肉没卖得掉,夫妻俩关起门来煮肉,舍不得拿草垫子拆下来的稻草烧火,抽出几根来洗干净当香料,放入肉锅中,文火煨煮,果然肉香馥郁,左邻右舍皆问陆步高夫妻拿什么名贵香料烧的,闻见这肉香,佛都要跳墙了。陆步高夫妇闻听此言,晓得得着仙气了,笑而不答。从此以后,陆步高夫妇早市卖剩的鲜肉,拿回家煮熟了接济穷人,也卖给闻香而来的主顾。

这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较为完全版本,100多年来,通过市井百姓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甚广。还有一个不完全版,大意与上面的版本相仿,也说陆步高夫妇为人善良,于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救助过一个倒卧在家门口的乞丐。这个四处流浪的人感激让他避免了冻僵饿毙的好心人,冰雪消融后与恩人分别时,悄悄留下了唯一的财富--那条神秘的稻草编织成的垫子。这个不完全版本是这样叙述那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乞丐离去以后的故事的:说陆步高夫妇发现了那条古书上称为“稿荐”的草垫后,并没有马上扔掉,或者填进灶膛烧掉,而是妥为保存,等待那个流浪的人路过时再来取。一晃一年过去了,草垫子的主人杳无音信,恰巧那天陆家一对双胞胎男婴置办满月酒,肉锅缺把火,连续阴雨,找不到干柴。帮忙的亲戚在坛坛罐罐间找到了一条破草席,想想这么破了,何不拿来应应急,等新稻谷应市,再织条新的。也没同主人说一声,拆拆散,填进急等着干柴干草的灶膛。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肉香扑鼻,引得前来贺喜的亲友,乃至左邻右舍不顾礼节,咸来探询肉香何以拉得脱人的鼻头。

此说与前说的不同之处在编织称之为稿荐的稻草,一个拿来作香料,一个拿来当柴烧。从常理上来讲,做香料似乎更合乎情理。好在是民间传说,一并收录在此,供追寻百余年前如同太湖一样烟波浩渺的无锡市井旧梦同好者玩赏。总之,陆步高夫妇勤劳,乐善好施,有一颗感恩的心,给双胞胎儿子起名陆稿、陆荐,这也正是日后真正老陆稿荐百年老店的来历所系。

民间传说的文学色彩浓郁,挥之不去的是高亢激昂的人文精神,重彩浓墨之下,难免掩盖创业的艰辛。从藕塘乡下进城讨生活的陆步高夫妇,从沙文丼菜场一个小小肉墩头开始,历经近十年的分毫累积,攒下了一小笔可以租一小间店面房的钱。这时陆稿和陆荐兄弟俩已经出世,中国人传统的成家立业,创下一份不在大小,但一定要传子传孙的理念,深深植根在陆步高夫妇的心田。这也是内忧外患的危卵王朝下朴实善良的平头百姓普遍心态。大约在1880年前后,陆步高夫妻俩在大洋桥桥堍开了一片小小的陆稿荐肉庄,生熟兼营。这是陆稿荐最早面世的地方。

大洋桥后来易名为工运桥,此桥连接市区,桥畔轮船码头连通江阴、常熟、苏州,苏南城乡密布的水网犹如纵横交错的交感神经,均在工运桥码头聚集。工运桥实际上是小小无锡城的水陆交通枢纽,每天辐辏云集,来来往往的旅客皆从工运桥过,陆稿荐店虽小,却占了地势的优势。加上陆稿荐生熟皆营,过往的行人和旅客各取所需,方便妥帖,生意日渐兴隆。又经过几年打拼,陆稿荐肉庄在无锡北门,乃至北门以远城乡小有名气。见时机成熟,陆步高与妻子商量,请北门名师李荣祥来店执掌灶头。李师傅在陆稿荐首创蒸煮笼圈加高、加冰糖烧煮收脂膏的基础上,从原料、佐料、火功,到烧煮技艺均一一改进。经李荣祥改进的陆稿荐熟肉是这样烧煮出笼的:首先,采用竹编锅垫衬底,香料辛料裹结成包放在竹编锅垫下,这样烧煮出来的肉入味,且均匀。烧肉或烧肉骨头,肉和肉骨头的原料自然要精挑细选。陆稿荐生猪采购地域主要选择锡、苏、常、镇,这一带的农家圈养的猪,肉膘适中,肉质紧密细嫩,容易烧得透烧得烂。除了猪肉的选择颇有讲究外,陆稿荐的佐料也十分讲究,非绍兴黄酒、无锡惠山酱油不用,烧透后还要用冰糖或者白糖收收脂膏。烧煮时先“兵”后“礼”,这里套用“先礼后兵”这句成语,再反而用之。这里的“兵”取武义,先“兵”即先用武火猛烈烧透,再改用以礼相待般的文火,煨煨笃笃。武攻文“煨”下的酱肉和酱排骨骨酥肉烂,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此法烧炙出来的老汁,香气浓郁,稠厚红润,锅锅相传,陆稿荐酱肉酱排骨美名不胫而走。

十几二十个寒暑交替转眼即逝,陆稿、陆荐业已长大成人,兄弟俩拜父亲陆步高、陆稿荐掌灶大师傅李荣祥为师,潜心学艺,刻苦钻研,很快掌握了烧煮酱肉酱排骨的全套技艺。有了两个生龙活虎的儿子加入,陆步高夫妇创办的陆稿荐如虎添翼、如龙遇泽,肉庄的生意越来越兴旺。1900年前后,无锡北门一带相继开出“老三珍”、“承记”等数家熟肉庄、熟肉店,店多成市,店聚招客,店和店轧在一道自然也少不了相互竞争。好在一百年前的生意人还讲究个诚信,都晓得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个道理。公平竞争,顾客至上,童叟无欺。其时,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商箴言深入人心,商家更是恪守其道,在近乎自然的商业生态环境下,陆稿荐获得了良性自由发展机会,经营日趋稳固。

1904年前后,无锡工商业长足发展,南来北往的客人多了,无锡肉骨头的名气也比以往响了,同业竞争自然也要更加激烈。这时陆步高夫妇年事渐高,颐养天年的同时开始考虑辛苦一世的家业如何传下去,怎样分割才能一碗水端平。

陆步高有个妹妹嫁在苏州,分家时,陆稿提出去苏州姑姑那里开一家分店。陆步高夫妇一合计,认为行得通。于是让陆稿去苏州另谋发展,取名苏州陆稿荐,也称大房陆稿荐,意取陆稿与陆荐双胞胎排行老大,各自成家立业分别称大房二房。从那时起,无锡、苏州都有了陆稿荐。留在无锡发展的陆荐,环顾四周,发现强手林立,如何保持和壮大父辈创下的家业,成为横亘在陆荐面前一道必须做出回应的人生试题。经过几年摸索,无锡陆稿荐先后开发出深受大众欢迎的冰糖猪爪、熏鱼、酱汁肉、酱绕肝等熟食新品。无锡人喜食甜,略带甜味的新品种一经推出,市场反应良好,沪宁线上的外地客商赶火车路过陆稿荐,也喜欢带上一些陆稿荐熟食回去送给家人或者亲朋好友。这样一来,客观上提示陆荐,必须要考虑包装问题。一来二去,陆稿荐的包装比别家讲究凸现出来了,加上不断推出的新品,陆稿荐仍然处于领先。到1919年前后,陆荐打理下的无锡陆稿荐肉庄,有3个斩鲜肉的肉墩头,也就是说鲜肉生意比从前只有一只肉墩头时扩大了三倍。最多时,陆稿荐肉庄有将近30名雇工,每天天不亮开始宰猪卖肉,忙得不可开交,生意红火的程度可想而知。

岁月在不知不觉间流转,陆家第三代与父辈们相比,有个良好的教育背景。这里追寻的主要是无锡陆稿荐的历史轨迹,别无选择,只能尊重历史上与陆稿荐有过关系的史实。譬如,叙述到陆荐,无法回避地必须提到他的儿子,而不能按照世俗习惯先说陆稿,再说陆荐;先说陆稿子女,再说陆荐子女。陆荐的儿子陆长兴中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学生意接老子的班,而是去上海继续读书,然后进洋行做事。既然儿子选择了另一条路,陆荐也不过分强求,平时也许就存了一份如何让父辈创立的家业传承下去的心。

话说当年陆荐有一位至交叫王玉伦,俩人是藕塘同乡。陆荐比王玉伦年长,王玉伦尊称他为老兄。王玉伦开的是南北货店,店面在离开陆稿荐不远的北大街那一段,陆稿荐用的辅料一般都从王玉伦的南北货店中进,同乡加生意伙伴,两家人视同亲眷。1927年前后,工运桥到北门一带大约有十来家熟肉店,流传至今有据可考的就有“真陆稿荐”、“新三珍”、“承记”、“德记”、“陆广昌”等字号。八十年前的无锡,工商业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别人起你的名字,或者别人做与你一样的买卖,基本不受法律约束。如果你在地方上没什么势力,也只能徒唤奈何。看到这种情形,在苏州的陆稿替弟弟陆荐着急,劝弟弟把店名改成真正老陆稿荐,以正视听。这就是真正老陆稿荐的历史渊源。改名后的陆稿荐重新装潢了店面,并且增加了堂吃酸辣汤。大约四、五年后,无锡陆稿荐的第二代传人陆荐到了该交班养老的年纪,无奈,已经在上海洋行谋到一份不错的差事的陆长兴反过来劝父母去上海享享清福。很明显,陆长兴不打算子承父业。事已至此,陆荐找在苏州的哥哥陆稿商量。王玉伦听说了此事,劝说陆家兄弟,说人各有志,不必勉强。王玉伦与陆荐兄弟素来交好,也是话赶话,陆家兄弟既像自言自语,又似征询知心朋友的意见,问王玉伦接下来怎么办呢?六、七十年的老店总不能关张吧。王玉伦也觉得关了可惜,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表示愿意接手,把真正老陆稿荐传承下去。1933年,陆荐正式把真正老陆稿荐盘给好朋友王玉伦,好譬替闺女找了一个好人家。

王玉伦是个重情重义的生意人,接手真正老陆稿荐以后,将南北货店交给儿子打理,自己一门心思经营陆稿荐。无奈好景不长,1937年,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鬼子闯进了无锡城,大半个中国陷入战火之中。处在危卵之下的陆稿荐步履维艰,1940年,被迫停业数月。在这前后,王玉伦儿子打理的南北货店被日本兵洗劫一空,真正是祸不单行。同无数匍匐在战乱之中的小工商业者命运一样,真正老陆稿荐犹如一株挺立在凄风苦雨中的小树,忍受过民族遭受异族蹂躏的屈辱,熬过了物价飞涨的三年内战。历经风雨之后的无锡,终于迎来了工商业自由发展的大好时机。

1949年无锡解放至1956年公私合营前的几年间,真正老陆稿荐占国泰民安天时、工运桥堍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口地利、全社会上下同欲之人和,经营规模、品牌影响、利润回报,均有大幅增长。无锡南有三凤桥肉骨头,北有真正老陆稿荐的格局就此形成。此后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真正老陆稿荐积极响应,公私合营后改称公私合营真正老陆稿荐,与慎馀肉庄、老三珍肉庄、裕兴肉庄一起隶属于无锡市食品公司,彼此成为团结协作、共同振兴无锡熟食业的兄弟单位。

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1958年全国开展全面的所有制改革,无锡市商业系统试点单位之一的真正老陆稿荐一度下放给崇安区商业局,1962年又收归市食品公司。体制上变来变去并未影响真正老陆稿荐的新品开发,在此期间,先后开发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酱鸭、桂花樱桃肉、百味鸡等熟食新品。经市里有关部门协调,真正老陆稿荐的产品进入火车站卖品部,旅客在月台上也可买到名闻遐迩的无锡酱排骨。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中,食品紧缺,肉食品供应更加紧张,真正老陆稿荐没有了充裕的原料来源,只得改做豆制品。之后的1964年,国民经济明显好转,农业生产形势喜人,蛋、禽、畜类农副产品供应充足,真正老陆稿荐开足马力,满足市场压抑已久之后的旺盛需求。

有意思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际,全国成了一片红海洋,已经改名为无锡肉店的真正老陆稿荐想停产闹革命也不行。为什么?全国各地到无锡来串联的红卫兵高呼革命口号之余,特别喜欢无锡酱排骨,仅无锡火车站一天就要一千多盒,不能满足供应,红卫兵还要“造反”。全国大串联期间,真正老陆稿荐门前每天早晨排起了长队,原来高呼革命口号的人也动了带点土特产回家的凡念。“文革”的后果远不是热热闹闹的大串联的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真正老陆稿荐好比“炊”,没有了农副产品这个“米”,再巧的“巧妇”也难为。

十年动乱终于结束了,人们长舒了一口气。1981年,真正老陆稿荐、三凤桥肉庄代表无锡市食品行业参加江苏省食品工业展览会,无锡酱排骨风靡省城南京,素有美食家之称的南京人呼朋引友,竞相赶往展会排队购买。

现代无锡人一般很少有人能说得出真正老陆稿荐的原址,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几近中国城市的常态。1986年,真正老陆稿荐的原址要造京沪饭店,陆稿荐被迫迁移至马路对面现在的中百二店旁边,店面狭小,工场间没处安身,只得借市食品公司办公的地方,异地建一个加工场。从此,沿袭了110多年前店后工场经营模式画上句号。1992年,原老三珍肉店、新阳肉店、裕兴肉店、陆稿荐城中经营部一起并在真正老陆稿荐名下,成立了一个以老陆稿荐为龙头的肉食品总店。这个组合成的肉食品总店试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新模式,这次调整与合并为后来的真正老陆稿荐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仅仅相隔一年,真正老陆稿荐肉食总店迅速完成了引进先进技术与工艺以及真空包装设备的工作,试产的真空软包装排骨一炮打响。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包装技术的完美结合,有效解决了纸盒包装酱排骨保质期短的难题,好譬为酱排骨插上了一对翅膀,也为日后真正老陆稿荐走向全国创造了充分必要条件。与技术改造同步,真正老陆稿荐肉食总店更名为真正老陆稿荐肉庄,表明新一代经营者已经意识到老字号的金字招牌蕴涵超出产品以外的无限价值。新一代经营者有新一代符合市场规律的新思路,1994年到1996年前后三年间,真正老陆稿荐完成了品牌、产品走向全国的涅槃。

2003年,真正老陆稿荐肉庄改制,成立无锡市真正老陆稿荐肉庄有限公司。改制后的真正老陆稿荐加大投入,先后对肉制品生产车间进行改造,引进电脑温控灭菌设备,淘汰了原先相对落后了的生产流水线,产品质量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从2000年起,真正老陆稿荐先后获得“无锡市三星级名牌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中国放心肉类信誉品牌”、“中国名牌商品”、“中华老字号”等荣誉称号,百年老店历经沧桑之后犹如枯木逢春,蓬勃向上。

(蓝冰)


点评:

真正老陆稿荐这块金字招牌蕴涵很深,积淀很厚,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例如:陆步高夫妇的善、陆荐的坚守、王玉伦的重义、后来与真正老陆稿荐命运起落休戚相关的每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超脱,这些留下名和没留下名的人,无不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恐怕,这就是一个弥久更新的百年老店给我们这些旁观者震撼心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