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和自流井

旗杆下(古井)

自古以来,凡有居民之处都有井。井是乡国故土不可缺少的生活设施。在无锡,虽地处水乡,河道密布,但水井之设为民宅不可缺少。所以旧时城中故家大宅都有水井。无锡古井,晚唐五代至宋为砖井。五代井砖的两边带斜口,宋代井砖斜口上带榫卯,井壁都用长方砖横立砌,用错缝斗角叠砌法。井内出土有日用陶瓷器皿、木桶、铁钩之类。最有名的是洞虚宫井,建于明万历年间。以前在人民路图书馆前,青色的井栏,被绳磨得十分光滑。原崇安寺的一口井,青石井圈上已被绳子磨出深深的凹糟,足见其时间的久远。在秦毓钧故宅的一口井,那井栏是明代施策家故物,上刻灵泉二字。棋杆下杨家老宅之井,已有百年。在道长巷杨家故宅,井就开在庭院窗下,半个井圈陷入窗下墙内。一看就觉得古色古香,窗下之墙只有一米高,室内之人不必走到庭院,开窗即能汲水,真是太巧妙了。除了井栏,盖在井上的石板中凿一个较小的圆口,这种井汲起水来更方便。井水是古城居民最佳的水源。清泉井,位于东大街117号院内。井建于1915年,为施涵霖所凿。井栏石上刻有清泉井三个大字,该井出水清冽,为院内十多户居民日常生活之用。梅园古梅奇石圃内有一阳山石的井栏,为城中移来,已作为文物放置园中。锡城的水井开凿后,井壁甃以板瓦,竖放的青色板瓦一圈一圈叠至井口,这样井体保持稳定,瓦多细孔能起过滤作用。古井壁往往青苔满壁,有的还长着耐阴的蕨类植物。井水清冽甘醇,冬暖夏凉。夏天有的人家把饭菜放在井中过夜,有如冰箱。有的把西瓜吊在井中半天,取出食用,不啻冰镇西瓜。故家老宅的井,常是人们怀念和回忆的对象,有的井中还能发现文物。

旧时连元街与中山路交会处,不但有河,还有著名的惺惺泉,其实那就是一口井。该泉在宋元时期传说饮其水,即令人聪明,所以名为惺惺。经过兵燹,夷为平地。明成化十七年(1481)杨璿重新疏浚,在井上盖了楼。杨璿记道:“余幼在乡校,尝闻邑人歌曰:‘惺惺泉,惺惺泉,伶俐自天然,饶君饮尽惺惺泉,愚者愚兮贤者贤。’前代闽浙举子赴京应试,便道辄来汲饮兹泉,每每得利。有累上不第者,作是诗以讽之。余于是知有泉名,而不知泉之何在。及观邑志,则云在胡桥北堍下。间从兹桥往来,但见民居辐辏,并未见有所谓惺惺泉者。成化辛丑,由尚书郎告归,筑寓馆于桥之西偏。询诸邻叟,乃云泉为闾右所据,今僦于日者李氏居焉。亡何,李忽款门来告曰:某之居,实泉所在,居此已十年,常患目眚不安,疑泉之为祟久矣。幸公为邻,愿售之他徙。余闻之乐甚,因重价购得之。撤去覆屋,掘地丈许,见古甃玲珑,又丈余,抵石板,下复有小井,泉声聒聒,自井而出。随浚随溢,其色莹然可鉴,其光凝然可挹,其味甘冽,与惠泉相似。乃跨桥泉,构楼三楹,扁以故额,复设栏楯,以时启闭,以杜市人竞取污秽之患。楼上则置茶经石鼎,以待文人才士品尝沃兴焉。”泉到明末又湮废了。到清代康熙时,顾贞观又重浚之。乾隆时秦瀛有诗:“都统庙前春水生,惺惺泉涌石阑平。来青楼畔青山色,遥映花骢御史行。”注:“胡桥旧有胡都统庙,桥下为惺惺泉。其北则元时华珪来青楼也。地与驻骢桥相近。”从明人的记载中该泉其实是一口七米以上深度的古井。民国时井上砌有井栏,附近居民都在井上汲水洗涤。有石刻“惺惺泉”之额嵌在井边墙上。填直河后被湮。现在该地已是高楼矗立。

据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1月统计,无锡城区有井907口,占全市81%,都是手汲老井。无锡县立图书馆和辅仁中学创建之初都开凿了揿泵式自流井。1921年公园路开凿了第一口深井,日产水320担,建造了180担容量的水箱,并加了砂滤设备,向公众供水。八年后又在老县前和书以救熄,其功用甚巨。查本县共有自流井三处,其水料之纯洁,用量之不竭,早为吾人所信用。惟以设置未遍,以三井之水量,供全市二十万民众所需,自所不能,故市民大半仍汲取河水为饮料,于卫生上极有妨碍。故一方面宜将原有自流井维护,一方面全县划分区域,每区至少筹设一二处,较之创设以自来水轻而易举,自亟应着于办理也。”自来水至1949年前,一直是美好的愿望,而自流井到1946年城区仅有25口,已占总数的76%,其中9口公井,占公井数90%。当时南区和西区还没有自流井。当时城区自流井还是比较集中的。不少私宅都有自流井设备。几家浴室都用自流井取水。

随着城区大规模的拆迁,古老的水井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但突如其来的生态灾难,使人重忆起了古老的水井。在杭州,唐代开凿的六井作为都市建设的象征,作为珍贵的文物建亭保护,立在繁华的街道边。在街巷史话中回忆一下锡城的水井,也许不是没有益处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