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忆旧

在古代,无锡城墙围绕中的城区,河道纵横密布,水池众多,体现了水乡泽国的特色。在众多的河道上,桥也特别多,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有45座桥,密度之高,令人吃惊。这些桥不少是唐宋时即有,后来经过重修,在直河上的桥有元代古桥,也有明清古桥,今天虽然都不存在了,但是只要想到,在那个年代在城中生活过的人,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这桥上走过,那往事的回味,感觉就不一样了。

北仓桥,原址在金匮县前街西端,跨于直河之上。桥旧名忆丰桥,因桥东即是无锡城中的粮仓忆丰仓,仓桥之名由此得。它是建于元朝的石拱桥。桥东堍是中山路,商店密集,斜对面有孙思泉香铺。南市桥,原址在中山路南段,建于唐初,是古代无锡城中十分漂亮的一座石拱桥,距今千年以上。桥的石栏雕刻的人物极为工致,俗名又称孩儿桥,到元及明两次重修,雕刻石栏遗失。该桥在填塞直河后拆除。大市桥,原址在东大街东端,连大娄巷。原名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当时是木桥。南宋嘉定年间知县郑之悌改为石桥。元初至元年间,知县姜好仁加以重修,成为三孔大石桥。桥上可以做买卖,桥的两端还造了两只亭子。后来直河两岸挤占河面,只剩一孔。明正统年间知县项伾又修。民国年间改为水泥平桥。中市桥,旧名永安桥,跨直河,早先为木桥,明嘉靖年间改为石拱桥。清道光年间,邑人窦承焯以十一年赈银余款加上集资修成。民国年间改建,后填河拆除。

今天城中为新开河地名的,在明代这里有第三箭河,河东西流向,河上有冉泾桥通南北。邵宝的尚书第就在桥旁。桥东之河可以通船直达内城弓河。桥西早已湮塞,民居密集,只有一条小巷通到直河边。邵宝很想把桥西这段长20丈的河开出来和直河贯通。这样势必要拆除不少民房,加上居民吕某反对,开河之事没有实现。只能开凿一条地沟,上铺石板,这样三箭河的水从暗沟中与直河相通。“凿‘源头活水’以宣地脉。”这中间包含了邵宝相信风水之说,希望能让第三箭河与直河相贯通。但要开河贯通并未做到。后来邵宝买了“西街滨河地,便民舟泊者”。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时间已过了近百年,原来吕姓的房屋早已易手,冉泾桥以西的房屋土地为太学生尤盛明所有,为了实现邵宝当年的愿望,慨然捐银500两,房屋楼居二十一间,把冉泾桥西端河流全面开通,船可以从三箭河驶入直河,在交通上也带来很大的便利。这段河后来就叫新开河,地名至今犹存。这样再在南下塘上造石拱桥一座,由高攀龙命名为承贤桥。并在桥头立四面碑一座,高攀龙的《承贤桥记》即刻在上面。后来河塞桥毁,但这座明碑尚立在原处,并一度作为文物保护。文革暴乱一起,碑即被毁,但基座尚在,八十年代后并基座亦不见了。

附  高攀龙《承贤桥记》

锡城中有箭河九,通者一而已。无论形家言,凡河渠疏则灵气畅,如人身血脉然。然则湮塞所从来久,民居踞之不可问。惟在冉泾里者,计丈百有三十,而通者且百有十,是为文庄公邵二泉先生故里。先生亟欲疏之,尼于里人,不果。特为阴渠石甃之通于所谓弦河者。盖先生之寄趣远,欲二泉震泽之派,沿洄旋匝于吾前以为快也。先生既殁垂百年,太学尤君时纯,居先生里中,慨然念曰,是先贤之志也夫,吾不可以不承,乃捐其楼居二十有一楹,凿为河。河成而桥之,请名于予,予曰,是惟二泉先生之志,谓之承贤可矣。太学君曰,桥之至于河也,其地为河者若干,为陆者若干具有,籍子以志之,庶可久也。予曰,噫,事其有可知者乎。夫以二泉先生之贤也,又贵重也,曾不能以寻丈之地得之里人,而其志遂尼,何也?语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即以父兄之命,其子弟有弗克承焉。今先生之殁垂百年,当年一念,渺乎若逝水之无踪,而君忽承之,又何也?皆事之不可知者也。则由此而之陵谷之变,又焉可知乎?虽然,其可知者固在也,夫以先生之贤也,而君承之。谁其甘为不贤者而复湮之,果其甘为不贤者,是人之最贱也。世之所共恶也。或由之矣,是可知也。是役也,邑侯同生许公实主之,故莫或有尼。太学君之义而卒告成事。侯名令典,海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