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熄会

旧时救火洋龙

旧时无锡城内外直至乡间,分布着广泛的救熄会。在一定区域内,救熄会常有着西式的清水砖墙的门头,悬有总会统编第几段某某救熄会的竖牌。大门约有一开间宽,带玻璃窗的门漆成红色,透过窗可以看到洋龙,墙上挂着消防器材,其中柄很长的消防斧,十分洋气。有的门上有砖刻救熄会的名称。在门框上还有某某宫三字的横匾,因为消防车所用为水龙,龙的居处,当然是龙宫,所以还供有龙王牌位一块。当时救熄会门框上写有“洞渊宫”、“潜渊宫”、“潜龙宫”的不同匾额。旧式的消防车,由人力扛抬,装置在木桶内的叫木龙,新式的铜制唧筒揿压用轮子拖拉的叫洋龙,后来有了引擎发动的就叫机龙。旧时的消防器具,都是由人力揿压的唧筒装置的器具。到了民国19年的年底,坛头弄一场大火,烧掉了整条坛头弄大街,因此隔邻布巷弄的布绸业救熄会,就购置了无锡第一部用引擎发动的机械消防车,邑人就称它为机龙,跟着煤栈弄段北塘米粮业的救熄会,不甘落后,也就购置了一部机龙,外黄泥桥的米业救熄会也接着置办了一部机龙,无锡第四部机龙是城内映山河住宅区段的救熄会所办,该部机龙是德国原装进口的消防车,其体积小巧玲珑,只有以上三部体积的一半大,可是出水量与射程却比它们大一倍多。往后下去,各段都纷纷购置机器消防车,到抗战前后,全县城区的消防设备十之八九,都是引擎机器的消防车了。不过,因旧街道不够宽阔,而每个救熄会距离又近,故每遇火警,仍是用人力拖拉的消防车较便,在商业区的救熄会所,与商团各支队多合在一处办事。商团的团员,大都是救熄会人员,这两个组织的总部,也是联合在一起办公的,在民国19年前,救熄会与商团联合设在火车站前通惠路转角处。民国20年时,该会会所改建成了铁路饭店,后即迁移至光复门外太平巷的无锡县商会内。

无锡救熄会的组织与工作人员的分配如下:每一个单位救熄会,设有正副会长各一人,称“段董”。段董是由地方热心公益人士中推选出来的,还有办事员数名,救火人员与操作管理机器人员,均属段内地方的年轻人。每年于春冬二季,各举行斋龙一次,并欢宴一番,届时把工作调整一次,同时救火人员也演习消防一次。一部消防车的工作人员,有报锣2人、掌旗1人、掌水龙头2人、操作管理引擎机器2人,倘是旧式人力揿压的水龙,就要有10人左右的揿龙人,管理帆布水管带的催水人员3至4人,管理吸水管的3人,其余的人约10余名拖拉水龙及管带车的人,在晚上出动时,有执照明火把、油壶的人,这两种工作人员愈多愈好。不在组织内的人,如在出动时自愿参加的,来者不拒,多多益善。一有火警报来,听到警锣时,负担报锣的人,立即问明火场所在地后,一人即在段内鸣敲乱锣,召集人员出发救火,一人鸣锣向邻段报警。出发时,报锣的第一人敲打紧急乱锣,第二人为掌大旗人,旗面上画有大黑龙一条,旁写某某段救熄会的名称,在晚上则用长方形的大灯笼,灯笼上亦书某段救熄会字样。救火车到达火场后,即择定与火场最近的河边停下。那时负责管带的催水人员,即将帆布管带自消防车接上,延伸至火场,由拿水龙头的人接上龙头,同时负责吸水管的人,也将吸水管由消防车接上吸水管,一头伸入河中,然后催水人员即通知管理机器引擎的人,发动送水,在送水灌救的时间,催水人员要不断的沿帆布水管来回巡视,禁止有人践踏水管,或压放东西在上,管理吸水管的人又要注意河中有否浮物漂来,以免吸入阻塞水泵。火灾救熄后,消防车回来时,必须留放一件物品在火场旁,待失火的主人,明日依据遗留物品上所书某段救熄会的名字,将物件送返,并携带香烛,到龙宫内点烧,拜谢相助救熄火灾之德,并在附近张贴谢启。在火灾救熄后水龙回宫时,不能再敲乱锣,只能敲打噹噹两声,表示火灾已救熄了。

救熄会的日常经费由各户捐纳,依照每户房屋的多少而定捐助经费数额。每年分春秋二季征收,收毕后,贴一张捐助条在每一户门框旁,捐助金额,填写在条上。在抗战前大约普通人家每户每季捐助三五角至一元,房屋多的乐捐多些。会中倘要置办器械物品等大笔经费,则由商行及地方士绅乐捐补助。至于救火工作在编组指定内的人员,不论日夜寒暑,一闻火警报锣,要立即放下工作,跑向龙宫集合,出发救灾,大致在10分钟内,即可出动。倘有迟延,一经查明即由公议处罚,决不宽贷。救熄会为民众与行业自发组织,参与人员不领工资,负责辖区内的消防工作,政府从不过问。城区各段救熄会,多加入无锡救熄联合总会为会员,一切业务都由总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