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路

民国建立后,随着经济日益繁荣,通向火车站虽开辟了光复门,但进入城区后,没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宽阔大道,都是些古代遗留下来的街巷。自通行人力车后,道路更显得拥挤。当时还没有中山路。从南城门口起,至南盛巷口止,长1500公尺,为南门至火车站之交通要道。旧时称南门三下塘街。两旁支路纷歧,居户栉比,路面最狭处,仅宽2米,交通时遭阻塞,行旅苦之。地方人士及政府机关,早就有拓宽之倡议,惟沿街居户,因折让房屋,不免损失,集议数次,议而不决,只能拖延而无法实行。历数年之久,经再三商讨,会议决定不可过宽,以六米为度。

乃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县长严慎予的主持下,由县政府技术室会同厅委指导工程师,编完全部工程设计、图样、预算,呈报建设厅核准备案。同年十一月,依照计划路线,勘钉中心椿,限期拆迁房屋。多数居民,陆续自行拆让、改建,但部分以经济困难,一时筹措不易,不克动工。又因已拆各户以瓦砾泥土堆置路上,无法通行,即由县政府发起慈善演剧,以所得之款,协助经济困难各户,并雇工清除路上瓦砾泥土。

1934年3月1日,县建设局恢复成立,仍由建设局负责进行,于三月初旬,全街房屋,均拆让改建完竣,所有拓宽后之路面工程,原计划是用石片铺砌。忽有邑人吴稚晖、秦毓鎏等主张,改铺足六砖,以惠行人。建设局遂召集该街道各镇长及地方人士开会协商,经决定两旁一米宽之人行道,改铺足六砖,中间车行道,仍用石块砌筑弹石路面,呈报建设厅修正。

5月间,即遵照核定计划、登报招标,25日在县政府当众开标,以标单提交市政工程处工务审核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核结果,路面沟渠,分四段承包。第一段自南盛巷口起至斜桥北堍止,及第四段自致和桥西堍起至南城门口止,由泰记承包。第二段自斜桥南堍起至冉泾桥北堍止,由王锦富承包。第三段,自冉泾桥南堍起至致和桥东堍止,由王阿二承包。斜桥冉泾桥由严顺泰承包。驳岸码头由王锦富承包。该全部工程标价均未超出预算。三十日签订合同。

六月一日起,正式开工,原定工程,以两个月为期,惟七月间,天旱水浅,材料运输困难,工程进行略缓,直至八月二十一日,全部完竣。又路面改建后,地形略高,各横街口衔接,街面沟渠等工程,亦同时添筑完成。

当经呈奉建设厅派员于九月十四日莅锡验收,计全部工程经费17433.9元。办公费368.64元,合计17802.54元。除市款项下支拨6千元外,余数系在县建设经费项下开支。工程告竣之日,即恢复通行车辆,并经县政务会议议决,定名曰新生路。新生路是当时无锡最宽阔漂亮的马路,它贯穿全城,是无锡的近代第一路,也是当时无锡唯一能通汽车的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