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今昔

中山路是无锡商业街的首席街区。这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首先,中山路是由什么组成的?在40米宽的马路下古代有什么?一、直河,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二、直河两岸房屋的宅基。三、南上塘街、南下塘街及其向北延伸至北门的上、下塘街,包括旗杆下、泰定桥下。胡桥街等。四、中山路拓宽时向东、向西拆除的房屋部分。五、这条路包括了古代的大市、中市、南市,后来的新市。这本来就是无锡的首席商业区,时间可远溯至宋代。在古代,直河及其两岸、直河上的桥组成了三街六市的古城风貌。河中橹声咿呀,街上牌坊当街而立,店家与住宅丛错其间。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民国初年。

1941年秦仁存当县知事时,从北门开始从直河东面的塘街向南拓宽,为8米宽的新式街道。在崇安寺后门当街而立的推官牌楼因之移到公园后门。新拓马路只到三凤桥。因为三凤桥有秦氏四面牌,上面写着秦氏历代获科第者的姓名,这与华孝子祠前的四面牌楼是一样的。为了保护牌坊而拓路至此为止,勿再向南。中山路北段早开拓时间长达十多年,从这一点可以解释南段为什么人气长期不旺的原因。这次拓宽的北端被命名为中山路。只有从北门到三凤桥为止,长1.2公里。这里是商业最繁华的地段,1949年后更是显得拥挤不堪。但从三凤桥向南还仅是3米宽的二下塘小巷,去普仁医院多坐黄包车,黄包车经过时,行人还得向两旁屋檐下避让。从三凤桥到南门共1.1公里。成为1949年后展拓中山路的首期工程。通过二下塘两边的房屋的拆迁,1955年竣工,路宽16米,比中山路北端宽多了,但店家少,很是幽静。

1958年,全市机关干部义务劳动,用开挖惠山映山湖的泥土填塞直河。崇安区市政工程队用驳岸条石,在已填河底砌筑宽0.6米、高一米多的排水放渠。次年,填河部分铺筑弹石路面,从此临水人家,开后门也是路了。

从1959年至1986年,对原直河两边的老房子进行拆屋建路,这样从南门到胜利门成了宽40米的现代大道了。至此中山路全线贯通。1987年起,中山路以现代城市标准化道路进行建设。建成后的中山路,道路断面布置统一,车行道全部一块板,快慢车道以金属隔离带相分,行道树绿化带置于人行道上,道路管线全部埋入地下,电力线,电讯线、路灯线、上下水管、污水馆、煤气管等所有管线,完全按科学规划,合理有序地埋入地下,路面不再有各种电线及电线杆。道路设施先进齐全,车道隔离带全用不锈钢固定设置。路灯驾杆雅致美观,灯光柔和明亮。设多处地下停车场。道路工程质量一流,路面平整度,拱度优于国家标准。全路绿化到位,市树香樟成为中山路林阴绿带。接着的十年间,中山路两边拆迁建设现代化大厦,今天的中山路已成为无锡最为现代化的商业街。

从崇安寺到如今的中山路,无锡的商业中心位置变化不大。民国时期中山路即是无锡商贾云集之地,1949年后更是如此。相反,一度繁荣的北塘,商家开始从北塘沿河转向中山路地段,使北塘更冷落。后来的公私合营,国营企业和集体商业成为无锡市场的主体,也使大商小铺向大公司、大商场聚集。光是原商业局就在中山路上建成了商业大厦、交电大厦、五金大楼、化工大楼、三凤桥肉庄、聚丰园大楼、鸿运大楼等,加上供销系统的三阳百盛大楼,滨湖区的华光珠宝城大楼等,而且几乎每幢大楼都有一个大商场或大饭店,一下子就把中山路的商业功能凸显出来。在大商场向中山路进军的同时,金融、餐饮、娱乐、休闲、医院等诸多功能的配套服务设施也转向中山路,使得这条2.4公里长的中山路成为无锡市人气最旺的商业一条街,带动周边地区成就了无锡当之无愧的商业中心。

上海、南京等城市都有多个商业中心,连苏州也形成了观前街、石路两个商业中心。无锡的商业中心自古在大市、中市、南市,即今天的中山路。至今并无迁移或分支形成第二个商业中心。甚至连商气较重的人民路也在中山路的强劲挤压下渐渐失去了优势。无锡的商业布局是以中山路为中心,呈放射性一环环辐射到周边,就像是一个同心圆。而其他城市则有多个圆,各自成为中心,互相影响。正是由于中山路深厚的历史商业底蕴,中山路沿街店铺成为商家必争之地。特别是近年来,中山路上的“抢铺风潮”此起彼伏,租金价格越来越高。而商家为了在核心区占一席之地,更是不惜工本。无论是家电店,还是一些品牌专营店,都以杀到中山路上来作为最大目标。

有意思的是,10多年前,中山路上店铺主要集中在人民路以北地段,从当时的手工业商场(现商业大厦)一直绵延至老一百大楼,店铺鳞次栉比,人们逛中山路只往北走,不往南去。当时的中山路南段并无多少商气,直到10年前八佰伴商厦的开业,磁场效应带来了诸多店铺,使商业中心明显南移。其实这里本是古代无锡中市和南市的位置,商气南移,其实是中心的向南恢复,也是题中应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