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崇安街巷


在一定意义上,街巷不但是城市的产物,同时街巷本身就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街巷史话也就是城市的史话。崇安街巷史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无锡城市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起源并不基于经济的原因,而是出于军事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无锡的建县最初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无锡建县于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所以无锡最古的街巷与县衙的出现密切相关。那时的城市就像在田野中盖一些房子,所谓的街巷仅是衙前的通道和田间的小道。街巷是房子组成的,而房子的建造又取决于人居住的需要。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首先要解决食物问题,它必须有定居需要的食物。官衙,军寨它有食物的保证。而民居,在汉代那样的社会里,要单独远离农业生产的场所去“居住”,那几乎不可能的。充其量只能是广大田野中的一个小村落,这与现代街巷的概念相去甚远。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所谓城市都是以行政或军事机关为核心的要塞。长官和军人的家属、奴仆等人是所谓城市的最早居民,所谓的街巷,也仅是道路而已。

汉代的长安城是城墙围绕的皇宫和中央机关。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它的街巷名为坊,一个坊等于一个小区,由围墙围着,人走在路上,路的两边只有行道树和围墙,没有商店。到某某坊,那里有一个牌坊,写着坊名,过坊才能进入坊内。当时达官贵人,与其他人所住的坊是截然分开的。例如教坊是妓女或演员居住的地方。长安城里有东市、西市,那里有商店,可以进行买卖,在道路两旁没有任何商店,这是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表现。京城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城市了。在古代无锡可以借此推想。无锡最早的县衙所在地即是汉代的无锡城,因为它太小了,在后来的县志上被称为子城。

这个汉代子城,就是无锡县城的原点,也就是无锡街巷原点。无锡汉代子城即是汉代建县之所初修筑的城墙,周长1公里。围绕这城的就是玉带河。这是典型的护城河。具体位置西靠西城河,也就是古代所称的梁溪,今天称为古运河的,在人民桥下流淌的这条河。东到石皮路,南近西大街,北接公园路。后面所说的三条街今天尚在。只是在石皮路的东侧,这一段公园路的南侧,都原有河道。西边原靠城墙的一面原有一条里城河。在西大街的北侧原来也有河道。在1949年的县城地图上,或从明到清所有无锡县志的县城地图上这个周围有河道环绕的子城所在地,是清清楚楚地表示着的。这个汉故城的确切位置,包括现在的物产大厦、图书中心、电讯大厦、商检大厦、电信及邮电大厦,再包括周围的民居。汉子城只有一个城门,它的位置在当年的鼓楼位置上。笔者当年曾亲见鼓楼,它建在高大的城垣之上,与城门完全一样,鼓楼之下是与城门一样的过道。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四:“又有土丘在县治之左,俗号察院墩者,亦当是子城遗迹。谯楼及其城楼,外有河周之,则其濠也而县治适居其中。”这里古时有营桥亦与驻军有关。在没有填河、拆街、建楼之前,这个地方原址土墩高大,比周围地面要高出2米以上。现在已挖底无存。这个汉代子城,完全是一所军事与行政的堡垒。这个城的最早的街巷,也仅是几幢房屋之间的通道。今天的中山路,当时还是郊区农田。清嘉庆年间,现在的市府所在地,存在大片菜地。秦琦《校场蔬圃》:“演武场中歧路歧,冏卿旧第剩荒基。居民蔬圃开千畦,不敢旁侵止水祠。”今天的江南中学,民国初年还是桑田。南宋时《无锡县学淳祐癸卯续增养士田记》石碑碑文所载;其中所开列的农田位置,有的就是在城内中山路一带。今天的圣公会所在地,在20世纪初还是几十亩大的桑树田。民国初年开辟光复门之前,沙文丼一带尚是丛葬之地,秦琦《沙盆潭》:“沙盆潭抱古城隈,水榭风亭迤逦开。地僻溪深船过少,渡头时泛落花来。”当年东林书院西面还是大片的农田。在明代的西溪岸上,还是林木茂盛,坟墓众多,棺柩随地而放,杂草丛生。明《雅谑》记载:“嘉靖中,锡人王富、张祥,俱有胆,素不畏鬼。夏日同饮溪上,日将晡,王曰‘隔溪丛冢中,昨送一新死人,汝能乘流而过,出其尸于棺外乎?’张曰‘吾能黑夜出之。’王曰‘果尔,当输腊酿一瓮,吾先取来等汝。’俄日没,张遂过溪,见棺已离盖,方疑之,忽棺中出两手抱张颈。张惧,私祝曰:‘汝少出,俟我赌胜,明日当奠而埋汝。’言毕,抱益急,张大叫,声渐微。溪旁人家闻声,群持火来照,抱张颈者,乃王也。盖诡言取酒,从便处先渡,出尸而伏棺中而。时方大瘟,二子竟无疾,皆由胆之壮也。”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西溪的自然风貌。今崇宁路,明时的六箭河南岸,也是杂树丛生,绿荫浓然的地方。秦琦《师古河》:“师古河流已箭通,人家都在密林中。绿荫春晚常遮掉,黄叶秋深落满蓬。”从这些记载看宋,元明清无锡县城中存在大片农田完全是事实。20世纪90年代中山路南段下塘拆迁,建造大楼挖地基时曾发掘出宋代墓葬,跟我们今天在郊区遇到的事完全一样。

所以要追溯这些陈迹,可以推想,在隋唐时期,城中的直河,即大运河,它是在城外走的,正如今天所开的新运河要远离城区一样,就汉代的子城而言,这条运河与县城有了相当的距离。可以断言,这条直河,绝不是后来老照片上所看到的那样狭窄,应该是相当宽的。运河就等于今天的公路,有了交通,经济就会繁荣。运河两边的寺庙民居越来越多,不断挤占水面,直河才变得细小,但还是照样有农船来往。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明白,《越绝书》所记“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所记就是无锡汉代子城。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历代县志总是说“旧志宋以前之城不详”的原因了。因为只有汉子城,还没有后来的明清城墙。也就可以明白县志上记载的北宋乾兴元年(1022)无锡知县李晋卿重筑旧子城,而并未见到有修筑后来的大的城墙的记载。宋时即使有城也只会是土城,当时京城也只是土城。无锡地区雨量丰沛,冬天下雨再加上结冰,城墙崩塌是每年发生的,民力稍有不及、任其毁坏是当然的事。明清时的砖城墙要到元末才有,不见记载,只修子城,就完全可以理解了。1935年王益厓写的《无锡的都市地理》中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无锡汉旧县也。吉甫此志,凡今昔有异者,必详其故城之所在,此不言故城,明其城即故城也,是唐亦因之也。”这个“旧县”一直保持了两千余年未迁移,到1949年原有的房舍格局及许多古碑刻都还保存着。就现在而言,已被高楼林立所取代,即使一个人站的地方是原来县衙的大堂,也根本不会知道,历史的灰尘掩盖了一切。